文 | 张冉燃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大礼堂近日发生的火灾,让一座见证了近90年历史的建筑、也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遭受损害。火灾发生在修缮施工期间,无疑是对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一记警钟,提示需加快推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研究性修缮。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然而由于自然老化、环境侵蚀及人为因素等,有些面临损毁风险,对其进行保养修复等修缮保护必不可少。
同时也要看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任何修缮和保护都应建立在充分研究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格外重视修缮保护工程的安全性、科学性。特别是要将修缮定位为研究性修缮,以基于研究的修缮方式,使之脱离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尊重文物、尊重文物建筑。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而且其建筑技术、结构设计等承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等方面的科学价值。因此,其修缮不能仅仅停留在物理层面的修复,还应该是一个全面研究和理解古建筑历史、结构和文化内涵的过程。
这需要在修缮前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评估,深入了解建筑的历史背景、结构特点、材料工艺、损伤程度等情况,并整合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等领域研究成果,通过科学的诊断、精准的分析,制定最适合的修缮保护方案,确保修缮方案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确保其在修缮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避免修缮造成的伤害。
推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研究性修缮,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始终确立保护第一、平安第一的观念,同时应用科技手段加以预防性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就能得到妥善保护,历久弥新。■
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本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留言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
4、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本网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