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由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主办的“项目现场技术与管理创新成果应用观摩交流会”在国内地铁上盖第一高楼——深湾汇云中心项目举行。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李清旭、广东省建筑业协会会长梁剑明、深圳市建筑协会会长尹剑辉、《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长黄享华及深圳市各施工单位负责人参与本次观摩交流会,在由中建一局承建的深湾汇云中心项目体验深基坑施工技术、超高层施工技术、装饰装修及TOD模式。
深圳湾超级总部全景图
深湾汇云中心项目是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第一个综合体开发项目,也是地铁万科第一个深度合作项目,同时为中国第一个毗邻三条地铁线的项目,基坑边线距地铁最近处仅3m。总建筑面积约为60平方米,用途为集合商务办公、商业、酒店、公寓于一体的大规模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其中,主塔楼建筑总高度357米,为目前地铁上盖第一高度。
深湾汇云中心效果图
据项目深湾汇云中心项目经理孟凡光介绍,深湾汇云项目有三个特点:“三超”、“三最”、“三特”。超大,深湾汇云中心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共分六期规划,同步开发。超高,本项目拥有多栋高层建筑和一栋80层、高357米的超高层建筑、超难,项目地质复杂,毗邻地铁2号线和地铁9、11号线,保证地铁安全运营是项目施工主要难点。
同时,项目还有“三最”,项目基坑与地铁2号线站厅无缝连接,基坑距离地铁隧道最近处仅3米、目前国内在建的毗邻地铁线最多的深基坑工程之一、深圳市最大环形支撑结构,内径125m、外径147m。
对政府而言,作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第一个开发的轨道物业综合体项目,整合了商业各业态,更对城市交通进行整合,集聚了大量人流,成为整个地区发展的基础,提升了项目整体的规划定位与综合价值,项目建设过程受到各级领导重视,深圳市市长陈如桂与南山区区长姜建军多次莅临观摩指导。
观摩会上参观的同行
对业主而言,作为地铁集团与万科深度合作的第一步,为未来城市“轨道+物业”建设模式奠定基础,作为万科目前内部最重要的项目,受王石、郁亮等万科高层领导莅临指导,同时也是万科与各合作方交流的纽带。
深湾汇云中心在建全景
对中建一局而言,这是继平安之后第一个南部的超高层项目,先锋开拓了“轨道+物业”新模式的市场。项目采用“BT+投融资”总承包管理模式,投标阶段由地铁集团作为招标方,中建一局与万科作为联合体投标。中标后,地铁集团与万科成立项目公司进行建设管理,一局作为总承包方参与全过程规划、设计、施工,并成功取得《基于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建筑单位现金流管理研究及应用》课题的著作权。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总用地面积117.40公顷,建设规模总量为450万至550万平方米。本片区地处深圳湾滨海地区将打造为超级城市形象,成为提供体验深圳滨海新生活方式的城市地区,展现城市社会面貌与建设标准的核心地区,打造基于智慧城市和立体城市,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高度合一的未来城市典范,深湾汇云中心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第一个开发项目,美誉为 “未来城市灯塔”。
据孟凡光介绍,项目的施工难度大,为控制地铁隧道变形,保证地铁正常运营,施工者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东区桩基施工为旋挖桩施工,且采用空桩施工技术,超高层空桩长度达到30m,为深圳市300米以上超高层最长空桩且为第一次使用旋挖桩入岩施工技术,同时空桩施工能减少基坑暴露时间,对基坑安全及隧道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土方开挖阶段,项目土方开挖节奏由远地铁端至近地铁端,将应力释放对地铁隧道产生的影响减至最低,保证地铁正常运行;项目并在施工过程中第一次使用地铁隧道3D激光扫描监测技术,全过程对地铁隧道变形进行监测,保证地铁安全。
由于工程体量大,工期紧张,在开发节奏上,项目部在前期策划阶段参与设计,协商决定以分坑桩的形式将整个基坑一分为二(东区、西区),这是深圳首次对深基坑采用分坑桩技术,使得西区公寓塔楼能够先于东区超高层,节约工期、提前售楼节点;土方工程与基坑支护阶段,项目部东区采取“中心岛”开挖方式,便于环撑位置可先施工,施工环撑过程中开挖非撑区域土方,节省总体施工时间;拆换撑阶段,项目部采用西区角撑及东区环撑避开主塔楼,在拆撑过程中可流水施工塔楼区域,节省地下室工期总体工期。
作为城市交通枢纽,深湾汇云项目内部建设有一条非付费区换乘通道,以连接地铁2号线红树湾站和9、11号线红树湾南站,并设有公交场站,方便地下、地上交通转换。
项目西侧还市民绿地、雨水收集系统,经收集处理后用作绿化、景观用水和车库冲洗用水,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以及公寓塔楼屋面光伏板节能设置,打造“海绵城市”。超高层顶部:“灯塔式”造型,外立面系统为国内公寓首次采用的美式幕墙系统,形成以单元式系统幕墙为主,构件式幕墙、石材幕墙、铝板幕墙等多种幕墙相结合的高端公寓,节能、环保均按照美式标准执行。
项目通过采用“智慧建造”先进的管理方法,提升现场总承包管理核心力量,做到信息化流程管理指挥,现场具体落实反馈,达到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转化,促进项目整体运行平稳发展,项目与参建各方共同创建智慧建造的工程管理平台,涵盖建设生产、环境保护、人文管理 ,将智慧生产、智慧监测、智慧管理三大模块进行终端集成,将信息孤岛连接起来,通过数据信息共享、系统共生来消除不同系统之间管理的壁垒。
在智慧生产方面,项目使用数字工程、匠心工程、云建造三大智慧平台对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实时跟踪,提高整改效率,云建造替代了传统的验收制度,数字工程解决实体质量大数据管理和优质班组排名筛选问题,匠心工程可以作为签证、变更发起跟踪,减少业主工作量和简化工作流程。智慧平台上同时集成了“机管通”板块,对于现场大型设备如塔吊、施工电梯的设备巡检维保记录、设备相关作业记录与数据分析统计以及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安全技术交底、证件信息等一目了然,全局掌控,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项目将通过建立在BIM5D、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撑工程深化设计与仿真、工厂预制化加工及物联网跟踪、精密测控、自动化安装、建筑健康监测、云管理等六大场景应用,它是信息技术与先进工程建造技术的融合,提供了实时更换信息的途径,摆脱了空间和时间的束缚,通过技术创新为工程质量提供最大的支持。
在智慧监测方面,项目设立一个包含PM2.5、PM10、风速、风向、风力、噪声等多项数据在内的监测站,对环境指数不达标时手机智能报警。对于项目视野盲区搭设网络监控系统,移动端拥有塔吊、施工电梯运行情况动态预览、超载报警、吊钩盲区影像、驾驶舱视频监控、特种作业人员作业情况等功能,管理人员做到随时随地掌握现场设备安全使用,同时配合无人机安全巡楼达到全方位、无死角成像,实现软硬件的联动性、及时性、真实性。
在智慧管理方面,项目严格控制工地进出人员,采用实名制门禁系统,通过虹膜识别身份认证方可进入现场,手机移动端同步更新实时现场人数、每日出勤人数与上班时间。在安全智慧管理上,使用多媒体工具箱三级教育替代传统形式教育,引入VR安全体验馆对无法实体体验的安全事故进行4D模拟,提高工人安全防范意识。
通过智慧建造使复杂的建造过程透明化,创造全生命期、多方参与的协同和共享平台,通过质量无返工、安全无事故的具体体现实现中建一局人的完美履约
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本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留言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
4、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本网站联系。
- 上一篇: 这组CP有点刚?五五开黑节再度火爆来袭
- 下一篇: 长城汽车“走出去”战略机遇与挑战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