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企业频道企业人物正文

一个“窗口”透视一座城

1980年,刚参加工作的冯冰被分配到征收科(办税大厅),主要负责征收和开票业务,彼时,深圳特区刚刚建立。

2010年,付也频带领着团队奋战在深化办税服务改革的第一线,这一年,特区在“不特”的争议中迎来了而立之年。2020年,刚被评为纳税服务匠心服务之星的郑凌霄有了新的奋斗目标:打造与“双区”相匹配的税收营商环境。此时,特区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

作为不同时期的税务人,他们的职业生涯见证了办税大厅的快速升级,见证纳税服务的提质增效,见证特区税收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


99.7%的申报业务无纸化、83%的业务一次办结、187项业务“最多跑一次”、11项审批“一站办理”、274项业务网上办、窗口平均办理时长6分钟……这一串串数字,映射着深圳特区办税服务长足的进步。


40年来,办税环境从无到有、从嘈杂拥挤到安静有序,办税方式从“算盘马路”到“畅行网路”,从“窗口填单”到“指尖办税”一步步升级,这些喜人变化,是深圳特区发展日新月异的一个缩影。


▲1999年,税务人员正在指导纳税人填开发票



“从高柜台窗口到综合服务大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到集市的日子,税务干部就会穿上税服,拿上税票,到圩镇一个个摊位上讲政策,挨家挨户收税款。这一幕幕,是经历过那段时期的税务干部难以磨灭的记忆。


“当时纳税人多为个体工商户和零散税源户,大多数纳税意识不强,收税主要依靠上门,没有明确的办税服务厅的说法。”福田区税务局竹子林办税大厅原副主任冯冰回忆道。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原始的办税大厅仅是在每个管理局设几个窗口,征收科负责管理,提供的服务也只有申报征收和开票,办税条件极其简陋。用冯冰自己的话就是“一个算盘、一摞台账、一沓复写纸,就是工作人员的全部‘家当’。”


“当年的工作全靠手工,计算靠算盘,记账靠手写,连发票内容都是自己填上去的。”


那个时候要干好活,会打算盘是必备的技能。当时,在福田税务局内部流行着一句话:打好税收铁算盘,不打自己小算盘,可见算盘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2019年4月1日

深圳市税务局“微税务”正式上线

帮助企业办税人员实时了解本企业的涉税风险事项

及时掌握减税降费政策


在特区刚刚起步的年代,办税服务靠着这些简陋的条件开始了迭代升级的旅程。1980年到2000年,特区在摸索中加速发展,增值税改革提速,市场经济的繁荣带来税源户增加,办税方式由税务人员上门收税变成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传统的铁栅栏窗口、算盘手工报表,已经很难满足快速增长的办税需求,标准化的办税服务厅应运而生。


2006年,竹子林办税服务厅投入使用。“铁栅栏间隔没有了,柜台变矮了,窗口增多了。”冯冰还惊喜地发现,大厅划分出了许多功能区,多了更多现代化的元素。


如果说办税服务厅配置的变化还只是表面,那办税环节“脱胎换骨”的变化则一直在路上。2017年,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区投入使用,办税服务打破“八小时”的限制;2018年,全市税务系统实现机构合并,纳税人结束了“两头跑”“两头找”的历史;推行窗口“大服务”模式,通过“一窗办理、内部流转”,实现纳税人所有依申请涉税事项在办税服务厅窗口一次性办结;2019年,办税“白名单”制度升级扩围,让“来回跑”“楼上楼下跑”成为历史。


“从仅有几个高柜台窗口再到综合服务大厅,从单一的职能到全方位的服务,如今的办税效率高了,服务好了,变化和进步很大,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历程。”冯冰感慨道。





办税队伍排到马路上之后


上世纪90年代初,年仅二十几岁的孙亚玲加入南下的大军,成为深圳众多打工者的一员。由于工作关系,跑税务局就成了她最家常便饭的事情。


“因为没有其他途径,办税都必须到大厅,还要填写好多表,一出错就很麻烦。”而这还不是让孙亚玲最烦恼的事情,为了办好税,她每次不得不提前出门。


回忆起这段办税经历,她戏称为“去打仗”:“每次提前两个小时出门排队,还要事先把表填好,再加上路上来回跑,每个环节火急火燎,没个小半天都搞不定。”


让孙亚玲烦恼的,也是困扰着税务干部的问题。40年间,特区商事主体总量从几乎为零增长到333.7万户,随之而来的是海量的办税新需求新问题。


“人最多的时候,大厅就像春运时的火车站,排队的人从前门到后门,甚至排到了马路上去。”时任竹子林办税大厅负责人付也频一直在疏导现场,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眼前,“人太多,我们就组织分流和疏导,结果根本就走不动,纳税人看到穿制服的,赶紧围过来,七嘴八舌问问题,一天下来,脑袋一直在嗡嗡响。”




为了办完业务,他们从后台科所借来了很多支援力量,经常会加班到晚上十点多。


“最让我触动的,是看到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带着三四岁的小孩挤在排队的人群里,边整理报表边哄着小孩,我们就希望能有更便捷的方式提供给她们。”


排队的长龙排到马路上之后,改变在发展中加速实现。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深圳在全国第一个推出电子报税系统,并开始持续领跑“税收信息化之路”:1996年“深圳市国税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2004年5月,电子纳税服务品牌-“易办税”横空而出,2005年,最为复杂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网上申报和网上认证全面上线,出口退税业务中推出了远程预审系统。至此,对大中型企业办税压力最大的税收业务全面上网,实现电子办税。


2017年,由于实名办税推行,已经许久未到过办税大厅的孙亚玲来到福田税务局,此时她已经是深圳新东方培训学校的财务总监。


回想起曾经汹涌的人潮,她说,“这些年的变化太大了,很多事项要么取消了,要么可以在网上办理,不用再排队,不用填表单,办税是越来越方便了。”


同一年里,因“担心自己再不学习就跟不上技术进步”的付也频,在临近退休前又跟着年轻干部重新学起新的税收业务系统。


如今,随着智慧税务建设的加速推进,以办税“指尖革命”为代表的便民办税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深圳纳税人传统办税模式。目前,已有203项涉税缴费事项可全程网上办,申报事项网报率已超过99%,涉税事项网上办理率超过95%,“一次也不跑,全程网上办”成为深圳纳税人办税的“新时尚”。





税收营商环境“三级跳”


曾在稽查队工作的孙速潮还记得,30几年前去查补征收的情景,与稽查大队同行的,还有检察院派过来的两名干部,他们手中的钢枪尤其引人注目。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从一穷二白中起步,百废俱兴,彼时,全市GDP仅为2.7亿元,税收0.27亿元,各项建设急需财力保障。


“为了保证把该收的税收上来,稽查大队的工作,主要就是打击偷税漏税、抗税骗税。”由于零散税源户不支持不理解,孙速潮说收税的过程就像在玩“猫和老鼠”的游戏。


2000年之后,随着特区加大对外开放,企业类型的商事主体越来越多,税收工作开始从只强调组织收入向优化服务转变。


这背后更大的历史背景是,随着一系列特殊政策的取消,“特区不特”的议论渐起,作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呼应,深圳税务部门把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提上了日程。




73岁的原福田区国税局局长于广学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我们全面开展了纳税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建设工作,包括纳税服务制度的制定、评价标准的建立、培训工作的展开,尤其在办税大厅、网站、热线、短信系统等服务平台建设上取得了切实的成效。”


历史的车轮前行至2017年,深圳税务系统成为全国首批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试点单位。


当打之年再出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逐步打造与先行示范区相匹配的税收营商环境,成为新时代深圳税务人的历史新使命。


减少纳税次数、压缩办税时间、优化税收流程、创新发票管理、构建税收共治……一项项改革紧锣密鼓,持续推进。




在于广学看来,深圳从特区升级为先行示范区,深圳税收工作从强调税收刚性到主动服务再到全面提升整体营商环境实现了“三级跳”,“这是一种呼应,先行示范,我们不能落下。”


对此,作为一名入职3年多的年轻干部,郑凌霄深有体会:“参加工作以来,我在办税窗口先后经历了金税三期上线、全面营改增、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减税降费等专项工作,看着很多服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纳税人对我们的认可和评价也越来越高。”


如今,随着征管方式和纳税服务的不断发展,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已经在深圳逐渐形成,并促进了新型征纳关系的产生。“现在办税越来越方便,我们到税务部门办税次数越来越少,但税务部门主动上门走访、问需问难、开展辅导的次数却越来越多,反而让我们和税务人员的关系更紧密了。”从业18年的极限体育用品(深圳)有限公司办税员崔杏娥表示。



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庄楚锐 赵东海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深圳发布

 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本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留言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
4、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本网站联系。

本文链接:https://www.szxxw.com/xinxi/5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