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相继出台,今年又逢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再次迎来新的历史发展重大机遇。作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文化创意产业也面临着新局面、新要求、新目标。怎样在体制和机制上走出创新之路?怎样让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创新、保持活力?为此,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了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理事长何增强。
何增强
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理事长
★ 在40岁的当下,眺望未来,巩固已取得成果的同时,深圳更应积极思考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走向,抓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让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保持活力、持续创新地前行。
★ 深圳应当担负起引擎带动和功能外溢的作用,让自身丰富的创意产业资源、创意产业链向周边延展,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同时也为深圳未来的发展开拓出新空间。
★ 深圳可以抓住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机遇,实施设计推进计划,整合深圳设计资源,由政府介入推动,以企业与设计师主导,为企业与设计师嫁接桥梁;以设计为支点,推进产业提升,撬动企业与区域性产业的竞争力,让深圳的设计力量走出去。
★ 在新的历史机遇和任务面前,深圳应当充分发挥自身高科技城市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整合、联动创意产业相关产业资源,把“文化+科技”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做得更深、更强。
★ 深圳未来应通过现代科技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向规模化、高级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同时,应进一步提升科技含量,克服资源瓶颈,提升市场化占有率,扩大领先优势。
★ 对于政府而言,要切实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为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发展和培养搭建有效的平台。在搭建平台的同时,更须不断完善和落实文化创意人才引进和发展的各类法规和政策。
★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必须明确本行业人才的供给状况和短缺类型,制定全面的人才建设规划,搭建完善的爱才、识才、引才、励才的制度框架。对于业内高端的原创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给予充分的尊重、大力的引进、积极的培育和有效的激励,这样才能真正为创意人才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抓服务、抓载体、抓主体、抓保障、抓人才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抓手。何增强说,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这是一个重要且特殊的历史节点。在此之前,年轻的深圳凭借无畏的勇气,奋勇开拓,高歌猛进,创造了无数奇迹;在40岁的当下,眺望未来,巩固已取得成果的同时,深圳更应积极思考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走向,抓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让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保持活力、持续创新地前行。他提出了抓服务、抓载体、抓主体、抓保障、抓人才的“五抓”建议。
抓服务,就是建立和完善政府的支持服务体系。他说,产业发展理论以及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告诉我们,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能取得预期成效离不开各方面的配套措施,其中,最需要的是政府的战略推动。《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提出构建包括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在内的五大体系。2018年,深圳就起草了《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及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创意设计、时尚文化、数字文化等新型业态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文化创意产业行政管理改革,实现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根据实际制定出台具体政策措施,激励引导创意产业加快发展,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强力助推”。何增强说。
2019年3月14日,深圳时装周开幕。
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抓载体的重要举措。何增强认为,创意产业园区是创意企业的载体与孵化器,作为产业的发展平台,创意产业园区能够优化资源组合,发展集约经济,实现规模经济,形成创意产业链,能够聚集国内外创意产业链的方方面面,是无可替代的产业发展平台。
抓主体,是指培育引导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企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活力的源泉。当前,文创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初创企业亟需各方扶持,让企业发展无后顾之忧。
何增强认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即为抓保障。当前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还处于发展阶段,仍需政府加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文化创意产业是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无形财产,容易被复制和盗版,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产权活动,需要严格和完善的产权法律保护。
抓人才,加强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发展创意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一流的创意人才,将人力资源潜在优势转化为创意人才资本,是发展创意产业经济的关键。
辐射带动周边地区 发展开拓自身新空间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深圳定为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提出深圳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藉此历史机遇,深圳应怎样对标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一流城市,推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进入新阶段?并联动其他城市、带动整个区域前行?
对此,何增强表示,要抓住“双区驱动”的机遇,深圳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内外结合一起联动发展,以深圳为辐射中心,将创意产业的力量辐射至周边区域乃至全国和全世界。
他说,近年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生机勃勃,综合实力强,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深圳不是一座孤立的城市,而是与周边联动发展的中心城市。为此,深圳应当担负起引擎带动和功能外溢的作用,让自身丰富的创意产业资源、创意产业链向周边延展,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同时也为深圳未来的发展开拓出新空间。
2019年7月19日,南国书香节暨首届深圳书展开幕。
他指出,作为设计之都的深圳,是中国的现代化设计的诞生地,多年来聚集和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设计师。目前,深圳已成为中国设计人才汇集最集中的地区。数据显示,深圳现拥有各类创意设计企业超过5万家,从业人员近100万人,领域涵盖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玩具设计、工艺礼品设计、钟表设计、珠宝设计、包装设计、建筑设计、动画设计、游戏设计等等。“这是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不竭的源泉,而要推动创意产业不断的发展壮大,就需要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将资源价值最大化。”
他具体举例说,深圳可以抓住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机遇,实施设计推进计划,整合深圳设计资源,由政府介入推动,以企业与设计师主导,为企业与设计师嫁接桥梁;以设计为支点,推进产业提升,撬动企业与区域性产业的竞争力,让深圳的设计力量走出去。
利用高科技优势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
深圳率先探索出“文化+”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等新模式和新业态,并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增长点。
何增强说,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和形成以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的产业发展模式,深圳已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起步、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在新的历史机遇和任务面前,深圳应当充分发挥自身高科技城市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整合、联动创意产业相关产业资源,把“文化+科技”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做得更深、更强。
他建议,深圳未来应通过现代科技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向规模化、高级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同时,应进一步提升科技含量,克服资源瓶颈,提升市场化占有率,扩大领先优势。“可以通过着力培育科技和文化含量相对较高的行业,不断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结构。目前,深圳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应该让文化科技类企业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力军。”
文化创意产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创意产业市场的培育非一日之功,应怎样激励、扶植健康的创意产业发展环境?
何增强认为,民营及中小微文化企业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它们是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深圳在鼓励扶持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上走得早、走得稳、也走得时间长。“早在2004年,深圳就设立了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多次修订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这极大推动了深圳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与转型。”未来,深圳应保持对中小企业的持续扶持和激励,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环境,推动文化创意企业持续发展。
2018年7月20日,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文化创意特色银行在深圳启动。
当前,世界正处于变局和全新的发展环境,深圳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应怎样突围而出?何增强强调,深圳首先要做的就是巩固自身优势,坚定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深圳已经形成了一批以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为代表的在国内走在前列、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和优势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大力发展这些优势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档次,使之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强劲推动力。”
他指出,在打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张牌的同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步伐要加快。“要充分发挥‘创意深圳’‘设计之都’的优势,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平台,加强创意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未来发展新动力。”他举例说,深圳是海滨城市,可以发挥海滨文化特点,“开发旅游资源潜力,形成深圳特色的海滨旅游”“也可利用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和多元文化的特点,发挥开放思想观念优势,借鉴并升华广州和香港成熟的岭南文化,发展具有深圳特色的影视、出版、动漫和会展产业。”
政府、社会、企业共同配合努力聚拢文化创意人才
深圳人才公园。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考验一个城市对人才培育、引进、扶植的能力。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怎样把握这个优势,在未来聚拢更多的创意人才?
“对于创意人才,不仅仅是深圳,整个国内都是欠缺的,各地都在争抢创意人才,而深圳本身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大的优势,要一直把握这个优势就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的多方配合和共同努力。”何增强说。
具体来说,他认为,对于政府而言,要切实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为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发展和培养搭建有效的平台。在搭建平台的同时,更须不断完善和落实文化创意人才引进和发展的各类法规和政策。比如,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创新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孵化器”,为新想法、新构思、新设计提供便利的科学转化机制;筑巢引凤,着力吸引国内外领军人才,构筑高端创意型和管理型人才培养和实践的基地;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改革并创新短缺人才的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引导高校和企业建立与文化创意产业链对接的培训机制;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机构和建设“创意社区”,为创意人才成长搭建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实验场”等等。
对各类社会组织而言,“要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和管理中提供服务、反映诉求、组织协调等功能,切实实现政府、用人单位和创意人才间的信息传输和良性互动”,塑造社会创意思维、强化创意教育,引导企业加大对创意人才的保护和培养力度。各行业组织应当依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和人才结构,拟制出本行业创意人才的科学认证体系,为企业提供创意人才素质和胜任力的测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高校、职业学院的合作,实现人才培训、使用和管理的无缝连接。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单位,何增强认为,必须明确本行业人才的供给状况和短缺类型,制定全面的人才建设规划,搭建完善的爱才、识才、引才、励才的制度框架。“对于业内高端的原创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给予充分的尊重、大力的引进、积极的培育和有效的激励,这样才能真正为创意人才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资料来源:深圳特区报、圳论、深圳发布
作者:匡彧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深圳发布
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本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留言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
4、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本网站联系。
- 上一篇: 深圳将率先探索国有土地使用权续期路径
- 下一篇: 深圳厚植创新创业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