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深圳资讯正文

扶贫合作 | 扶贫不图名 帮扶不添乱 实干见真情 ——深圳援派干部人才群像风采

小鹏 深圳资讯 2020-08-19 07:19:01 6816 0 三农时政农村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沐浴改革开放春风,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多年来,深圳秉持“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理念,坚决落实“两个大局”政治责任,从1990年开始,先后与全国16个省(区、市)的105个县(区)开展帮扶合作,目前对口帮扶9个省(区、市)的54个县(区)。30年来,深圳累计派出各类援派干部人才8048人,其中党政干部2159人、专业技术人才5889人,助力受援地区194万人脱贫致富。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心用情用力抓好对口帮扶工作。广大援派干部人才按照市委书记王伟中“扶贫不图名、帮扶不添乱、实干见真情”的要求,真情融入、真心付出、真抓实干,将深圳情义、深圳精神、深圳速度、深圳质量带到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深圳援派干部人才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成为新时代特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激励特区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发挥了强大示范带动作用。




陈加顺:架起察隅人民迈向小康生活“彩虹桥”

陈加顺(右一)

陈加顺,市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办公室副主任,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援藏,曾挂任西藏察隅县发改委副主任。援藏期间,积极投身援藏工作,下乡扶贫途中手臂脱臼,为了不给扶贫项目建设拖后腿,在脱臼手臂复位的第二天就赶去上班。在连片深度贫困区,户与户之间基本不通路的情况下,发动村民组织骡马队,人背马驮,解决材料运输难题。推动建成察隅县第一座单跨下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被当地群众称赞为“彩虹桥”,参与完成了10个小康村建设,新建了一条集镇市政路,为察隅县2018年底实现脱贫摘帽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甘露:一台摩托车载满藏家人“健康梦”

王甘露(左一)

王甘露,宝安人民医院(集团)党委办公室主任,集团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主任医师,2018年4月开始援藏,现挂任西藏察隅县人民医院院长。“我们来到边疆,就是想把深圳精神根植到察隅,实实在在为这里的老百姓做点事”。王甘露经常骑着一辆摩托车翻山越岭为藏族老乡们看病。最近,他隔三差五跑到察隅县新人民医院的建设现场,期待着这座深圳援建、总投资8000余万元的医院早日投入使用。王甘露抓住察隅县人民医院创建“二乙医院”的契机,在西藏率先开展县级医院医供体改革,提出“战备与医疗”发展理念,搭建智慧医疗平台,培养当地医疗队伍,将察隅人民医院从“转院医院”变为“家门口的好医院”。




范艳坤:雪域高原上的“项目通”

范艳坤(右一)

范艳坤,市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监督三部负责人,2019年6月开始援藏,现挂任西藏察隅县住建局副局长。这位自称“搞工程的”深圳干部2020年的主要工作,就是“盯着”深圳投资1.2亿元的8个援藏项目,涉及小康村建设、产业帮扶项目等。“越艰苦的地方,越需要我们办点实事,民生工程早一天建好,藏族乡亲们就能早一天过上幸福生活”。为让“悬崖村庄”的58户325名居民早日实现异地搬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曾连续多天顶着严寒、冒着雪崩危险奔波往返援藏项目一线。这个“项目通”始终把质量、安全看成生命线,也把“深圳速度”“深圳质量”带到了祖国边陲。




周兆翔:六载援疆的铁汉柔情

周兆翔(右一)

周兆翔,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援疆,曾先后挂任新疆塔县县委副书记、喀什地区公安局副局长等职务。援疆6年期间,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科学制定群众脱贫致富方案,用了几十天时间,走遍了塔县的村村落落,多次行走在夺命悬崖、滚石之中,带领深圳专家学者完成了塔县旅游发展规划。挂任喀什地区公安局副局长期间,成功侦破一批大案要案,多次参与指挥反恐战斗,敢打敢冲,多次联系深圳市公安局为喀什地区公安局捐赠装备和器材,有力支持反恐第一线。他翻山越岭用双脚丈量雪山之巅,忠诚无畏勇赴反恐前线的事迹,至今仍在喀什地区干部群众中流传。




范磊:种下“摇钱树”,开满“幸福花”

范磊(右二)

范磊,福田区委政法委副书记,2014年2月至2020年1月援疆,曾先后挂任深圳援疆前指产业发展处副处长、塔县县委副书记等职务。援疆期间,推动建成新疆首个牦牛良种改良中心,改良塔县牦牛品质,打开国内市场。谋划建成年发电量3760万度、年产值超过2800万元的集中式光伏电站,成为当地“摇钱树”。帮助塔县人民医院创建“二甲”。引进援疆资金近4亿元,带动社会援疆资金6300万元。探索出了“精准+长效,生态+科技脱贫+固边,产业+金融”的扶贫路线。2018年获评深圳新担当新作为先进典型,2019年获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援疆干部。




许鹏钦:用脚步丈量南疆乡村

许鹏钦(右一)

许鹏钦,大鹏新区大鹏办事处党群服务中心七级其他管理岗职员,2020年2月开始援疆,现挂任新疆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党委副书记。作为首批援疆乡镇干部,短短三个月时间就与当地村民打成一片,迅速融入南疆乡镇工作环境,从经济发展、环境卫生、庭院整治、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助力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推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实施,累计培训当地社工774人次、直接服务当地群众1.5万人次、整合链接社会资金12万元,着手建设100亩高效节水葡萄标准示范园,培育优质葡萄新品种,引入先进网上销售方法,积极推动各项援疆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韩世国:一家三口齐援疆帮扶小学成名校

韩世国(右一)

韩世国,福田区园岭外国语小学校长,曾于2012年至2013年与同为教师的妻子一起,带着年幼女儿连续两次赴疆支教,因教学态度和蔼可亲,深受学生们喜爱。带领当地教师,将喀什市第十八小学教学质量从全城倒数变为名列前茅,留下的“同课异构”“集中备课”“绘本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教研方法在喀什市推广,带过的“徒弟”中有3个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还有多名喀什当地的骨干老师。被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国家发改委、人社部评为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并在第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会议上作发言。




黄志红:塔吉克族学生的“妈妈老师”

黄志红(左二)

黄志红,南山学府中学教师,2017年9月起两度援疆,任教于深塔中学。从南国滨海深圳到西部边陲高原,不仅在深塔中学教授塔吉克民族孩子知识,提升当地教育水平,还充当起生活老师、课余兴趣班老师,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黄妈妈”。在黄志红等一批深圳支教老师的帮扶下,深塔中学成绩提升明显。为改善当地物质条件,为深塔中学、深喀福利院等多方联系募集物资价值百余万元。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批省市援疆工作优秀个人。




黄敏秀:培养一支扎根高原的医疗队

黄敏秀(右一)

黄敏秀,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曾于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担任援疆医疗队队员。经常顶着高原反应深入帕米尔高原乡村义诊,送医送药上门,成为受援地孩子健康的守护者。曾经为一个极度衰竭婴儿守护三天三夜,经过精心治疗,孩子的病情有了好转,黄敏秀还自掏腰包买了奶粉等营养品,在高原上骑行六七公里送到孩子家中。为打造一支扎根高原的医疗队伍,专注于培养当地儿科医生,从思想观念、专业理论、技能操作等方面进行传帮带,切实提高塔县儿科医学发展水平。




黄斌:深圳汉子的“康巴情节”

黄斌(右一)

黄斌,南山区桃源街道正处级领导干部,2018年5月起援川,现挂任四川甘孜州石渠县委常委、副县长。到藏区后暴瘦30多斤,克服高原反应等困难,在脱贫攻坚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由于海拔高、水质差,石渠县有5.6%的居民患有包虫病,黄斌牵头推动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打了750个加装过滤设备的深水井,有效阻断包虫病传播源,目前石渠6-12岁儿童的包虫病检出率为零。一位藏民握着黄斌的手激动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深圳”。推动建成邓玛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青藏药谷基地和4个国家4A级景区,帮助石渠县于2019年完成了贫困县摘帽任务。荣获四川甘孜州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




顾楠洲: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达人”

顾楠洲

顾楠洲,深圳巴士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2016年9月至2020年1月参与广西扶贫协作,曾挂任广西河池市委常委、副市长。走遍了河池市全市11个县(区)调研民情,组织编制深圳对口河池扶贫协作五年规划、工作计划和工作清单,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积极推动建设“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创新“子母扶贫车间”模式,推行“三来三往四精准”劳务协作模式和“九个一批”产销对接的消费扶贫模式,带动就业和助力农产品销售,组织举办招商会、小分队招商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促成签约项目68个,总投资357.73亿元,被评为2016-2018年广东省脱贫攻坚突出贡献个人。




陈文志:“养蜂县长”的甜蜜扶贫事业

陈文志

陈文志,罗湖区总工会二级调研员,曾于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参与广西扶贫协作,曾挂任广西百色市西林县委常委、副县长。陈文志根据西林县自然条件特点,充分利用帮扶资金,带动1500余户贫困户参与养蜂,帮助西林县建设了蜂蜜加工厂,打造了自己的蜂蜜品牌,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好路子。此外,陈文志还推动建成西林县罗湖实验小学,打造粤桂扶贫示范学校,借鉴罗湖医改经验,在西林开展医疗帮扶等。被西林县群众称为“养蜂县长”的陈文志说,“看到西林县整体脱贫,心里像喝了蜂蜜一样甜”。




林华兴:大山深处“靖”欢颜

林华兴(左二)

林华兴,龙岗区委(区政府)办公室二级调研员,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参与广西扶贫协作,曾挂任广西百色市靖西市委常委、副市长。在靖西三年,推动投入帮扶资金1.34亿元,实施项目224个,惠及贫困户16705户10.54万人,占靖西市贫困人口总数的77%。积极谋划建设“一园三区”的粤桂扶贫协作(边境)产业园区,签约引进30多家企业,总投资额超过80亿元。在深圳设立龙岗—靖西劳务协作联络处、靖西“老乡之家”,开设两地劳务协作直通车,引导4229名贫困人口到广东稳定就业。举办粤菜师傅、无人机等劳务技术培训班20期,培训技术工人1375名。




孟强:直播带货的“网红县长”

孟强

孟强,坪山区龙田街道党工委副书记,2019年12月开始参与广西扶贫协作,现挂任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委常委、副县长。以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援桂工作中去,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只身一人千里驱车运送防疫物资,先后为田东县筹得33.49万个口罩、200只测温仪等防疫物资以及价值110万元的医疗设备。为克服疫情影响,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化身“网红”直播带货,帮助田东县农户解决农产品积压难题。开通就业直通车,带领多家广东企业到田东招工,组织免费“爱心专列”和点对点包车帮助务工人员返粤复工。坚持“扶贫先扶智”,个人资助21个贫困孩子上学。




刘攸伟:带领乡亲“养”出一条致富路

刘攸伟(左一)

刘攸伟,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设施科副科长,2016年5月起连续两轮帮扶河源,现任河源市龙川县龙母镇珠塘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用三年多的时间,在珠塘“跑”出了4个种养合作社,仅牛蛙养殖总产值便已超千万。在由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路上,结合该村水产养殖、肉鸡养殖、柚子茶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探索出了一条多元化的产业扶贫新路,帮助贫困户家庭通过就近务工增收,还通过土地流转分红、劳动力本地就业增加了全村村民的收益。




陈志新:奉献在扶贫一线的退休干部

陈志新

陈志新,原福田区政协主席,2016年10月退休后主动请缨,常驻河源市和平县推进扶贫工作,不计得失地担当扶贫“义工”。到了和平县仅3个月就走遍了42个省定贫困村,掌握一手情况、解决各村难题,制定了产业脱贫等10 项精准扶贫措施。在工作上坚持“三自”:材料自己写、电话自己打、杂事自己办,想方设法争取资源,探索建立教育扶贫等长效脱贫机制;虽受疾病困扰,仍坚持住员工宿舍、吃土菜、一切从简,经常自掏腰包资助贫困儿童、孤苦老人。2019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张百松:八年风雨吹不散扶贫热情

张百松

张百松,宝安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三级调研员,2013年6月起帮扶河源,现挂任河源市龙川县委常委。数年如一日奋战在对口帮扶一线,积极推动宝安区内外溢产业重点转移至龙川,形成了以电子电器等三大产业为主导、规划总面积30.63平方公里、103家企业入园的产业转移工业园。积极推动园区设置公益性岗位,解决近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问题。经过产业帮扶,当地村集体收入实现了从零到上十万的跨越。推动公立医院、文化广场建设,完善了当地民生基础设施。截至2019年底,深圳投入至龙川县的扶贫资金5.06亿元,实施了一大批帮扶项目,有力推动了龙川县脱贫致富。




屠治明:名企引入汕 深山变金山

屠治明(右三)

屠治明,坪山区坑梓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二级调研员,2014年9月起派驻汕尾陆河县,现挂任陆河县委常委、副县长。连续两轮参与对口帮扶工作,协调投入帮扶资金1.63亿元,开展帮扶项目314个,推动陆河工业园区产值从零到突破百亿,其中比亚迪公司从签约落户陆河工业园到生产出第一台大巴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创造了深圳对口帮扶汕尾的“深汕速度”。结合陆河生态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引入深圳优质旅游企业,撬动陆河乡村旅游,推进华侨城·螺溪谷项目建设,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城镇化”的旅游扶贫新路子,助力陆河贫困村脱贫。




曾庆伟:十年帮扶 初心不改

曾庆伟(右二)

曾庆伟,市公安局治安巡警支队保安管理处一级警长,曾连续10年参与湛江、汕尾对口帮扶工作。在陆丰市陂洋镇双坑村驻村期间,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警队特色的扶贫之路,创新推出“四个一”举措,即向全体村民派发一张联系卡,在村里设立一间值班室,建立一条联系热线,准备一套帮扶资料,有效推动当地法治建设,改善治安环境。积极推进危房改造、农业合作社、光伏发电工程等帮扶项目,带动当地就业和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医疗、教育等一批民生实事。曾获深圳援建者“年度特别奖”,在全省驻村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上进行经验交流发言。




唐东来:栽上葛根 拔掉穷根

唐东来

唐东来,市市场监管局宝安监管局指挥协调科科长、一级主办,曾参加过湛江“双到”扶贫,2018年10月开始帮扶汕尾,现任汕尾市陆河县河田镇河北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河北村发展种植业有着地理优势,唐东来发动村民流转土地180亩,建立起葛根种植基地,并通过注册商标,开发葛根茶、葛根粉深加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唐东来在河北村牵头实施了总投入600多万元的30余个扶贫项目,率先在全县成立种养合作社,探索出了“合作社+产业+贫困户”模式,引进优质扶贫项目,培育稳定脱贫的“干细胞”,帮助河北村84户、318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内容来源:读特

记者:杨丽萍、莘组轩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深圳发布

 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本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留言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
4、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本网站联系。

本文链接:https://www.szxxw.com/xinxi/5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