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40年来,在历次行政改革中,龙华区所辖的土地上曾经历过龙华人民公社和观澜人民公社、龙华镇和观澜镇(属宝安区)、龙华新区等不同的阶段,从称谓的更迭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逐步走向开放、走向城市化的过程,也可以想见从稻香农庄到今日“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中轴新城”的巨大变化。
当然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节点上
当我们认真审视这片经济高速发展
社会安定和谐的现代化城区时
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40年来龙华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昔日集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于一身的小墟镇变为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公园遍布的现代化城区,还拥有国际领先、辐射湾区、面向全球的“国际会客厅”北站枢纽中心;
超过15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省、市创新创业团队24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70家,总量稳居全市第三。
▲ 2010年深圳北站
▲ 2020年北站新城
当历史的镜头停留在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视察时,当龙华企业家在证券交易所敲钟时,当社区居民的欢声笑语在耳边回响时,我们仿佛找到可以回答心中追问的答案:是40年来这里不断凝聚、升华的改革精神,是40年来这里不断入心、入脑的创新意识,激励和引领着龙华人从一穷二白中走出来,走上了一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人为本、惠及民生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华大力发扬特区精神,党员干部们带领广大龙华人以“敢为天下先”的胆魄,以“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新路”的勇气,精心构思和筑造着一座“现代化国际化中轴新城”。
励精图治四十年
乘风破浪再出发
龙华走过的每一步
都紧紧跟随着时代的巨轮
走在了时代的前端
如今她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继续以改革者的姿态整装前行
接过龙华发展接力棒的龙华区委书记、区长王卫代表龙华区委区政府发出发展宣言:“龙华要发力成为深圳真正的中轴脊梁!”新的时代下,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双区驱动”的重大机遇及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契机,龙华正以“二次创业”的勇气,以更高的担当和站位重新出发!
从“三来一补”
到“数字经济先行区”
今年7月,龙华区以“湾区尖兵、国际一流”为目标,率先制定出台《龙华区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十大举措》。
龙华区将构建“1”个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到2023年,全区将构建2个千亿级、6个百亿级细分领域产业链群,建成数字经济生态体系,打造具有湾区一流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打造“8”个数字经济千百亿级产业链群。
“龙华产业基础雄厚、集群优势明显、创新动能强劲,将着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治理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形成数字经济、数字城区、数字治理‘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全力打造数字龙华。”王卫道出了龙华在数字经济领域“领跑”的信心与决心。
放在40年前,“1个百亿级”也是一般人想象不出的。资料显示,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前,整个深圳市工农业生产总值仅2.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6000万元(主要是农具、家具、小印刷厂等小型工业)。而当时的龙华,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整体经济发展一片沉寂。
龙华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500亿元;
税收收入约427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8%,居全市前列;
固定资产投资额超870亿元,同比增长17%,连续八年保持高位增长。
时光倒回到上世纪80年代,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时,龙华人按下了他们解放思想、拥抱市场的按键。依托着紧靠特区、毗邻香港的优势,龙华向外资企业频频招手,陆续开始有香港资金及技术设备进驻——1984年,在布龙路旁龙华建起了拥有22间工厂的第一个工业区,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套厂”挂牌,信孚手袋厂等一批来料加工厂也慢慢来了。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40年的进程中,龙华人从未放弃观察、思考与探索:如何接轨世界市场?如何打造产业高地?
1992年,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感召,香港人朱树豪经过多次往返考察,最终选择在深圳、东莞落地,发展高尔夫和综合体育休闲产业,将那时候的大片荒山野岭打造成大型高尔夫球会及综合产业群。朱树豪的儿子,也是第二代接班人的朱鼎健回忆道,观澜湖从一片垃圾填埋场、荒山野岭中开始兴建世界级综合休闲度假区,在球会建设初期,深圳的梅观高速尚未开通,从香港到观澜镇要颠簸4个小时,很多方面都是从“零”开始。经过28年的积淀与发展,观澜湖集团在观澜发展出世界第一大高尔夫球会,并兴建了包括观澜湖生态体育园、观澜湖新城综合体等多个文旅项目,发展了华南地区最有特色的文创项目——观澜湖艺工场,同时也是内地和港澳台年轻人的创业平台。
驱车行驶在观光路上,道路一旁的银星科技园格外瞩目。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时,只有16岁的银星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叶伟雄是龙华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进步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其麾下企业的发展变迁,也是龙华创新发展的缩影。1993年,叶伟雄成立集团旗下第一家子公司,2001年他投资建设银星科技园。党的十八大以后,银星科技园依托区域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和强力政策磁场,在产业规划上将“生命健康、智能制造、军民融合”三大产业板块作为重心。
如今,在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龙华区逐渐形成强大“引力场”,电子信息产业根深叶茂,生物医药、时尚创意、人工智能等产业延伸链条,成长起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企业,包括富士康集团、华润三九、致君制药、玛丝菲尔、天王电子、稳健医疗、利亚德集团、宝能汽车等,一步步从产业大区实现向产业强区的跨越。
乘着经济特区建立的东风,龙华人冲开了思想的桎梏,走出去开眼界,大胆想大胆试,成就了无数的龙华创造和龙华品牌,让这片土地因为拥有开放创新的精神而永葆活力,勇立潮头。今天的龙华,已经具备更多更好的高质量发展基础,向着智造强区和数字经济先行区的更高峰进发。
从几千人
到300万人的基层治理改革
两年时间过去了,但这个场景,北站社区党委书记何新生仍历历在目——2018年10月24日中午,正在深圳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走进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事方便吗?”“对社区环境满意吗?”“退休生活怎么样?”他问得十分仔细。在社区儿童之家,孩子们看到习爷爷来了,一个个兴奋地跑上前来,热情拥抱他。总书记亲切地摸摸他们的小脑袋,同他们打招呼。习近平指出,社区工作者要履行好职责,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
“总书记问得很细,离开时再次叮嘱我们把工作做实做好。”何新生说:“我们认识到,社区连着千家万户,连着老百姓的心,基层工作的方方面面跟群众最贴近,一定要依靠群众、带领群众把社区建设好,把工作做实做细,让群众安居乐业。”
美好的背后是艰苦的探索。把社区工作做实做细,对于高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的龙华来说,十分不易。1983年,龙华人民公社改为龙华区时,彼时的人口不到一万人。如今,成立行政区的龙华区实际管理人口达300万。人口变化的背后,是一场又一场城市管理治理的改革硬仗要打。
就拿北站社区来说,这座与深圳北站同步诞生的年轻社区,资源禀赋迥异于同侪:
地理区位独特,坐拥特大型综合铁路交通枢纽深圳北站,多条高铁以及地铁4号线、5号线、6号线在此交会,日均人流量超过55万人次;社会结构复杂,多家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在此驻地,深圳市最大的保障房项目、较大型城中村、高端花园小区比邻而居,群众需求多元。
北站社区如何在社区人员结构多元、组织形态多样、社会诉求多层的深刻转型背景下,走出一条基层治理创新路子?联合28家驻社区党组织建立党组织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在全市成立首个楼长协会……这个面积仅有4.45平方公里,但居住人口近7万人的社区一直在积极探索实践。
对龙华区而言,北站社区就好比基层治理改革的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龙华在基层治理上一路破题践行——
龙华成立全市首个区级社会组织孵化服务中心,构建三级孵化服务网,制定职能转移负面清单,推动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
西头新村代表的业主自治、和平小区探索出的户主自治、创业花园小区实施的楼长自治,以及全区广泛推行的“居民议事会”议事模式,彼此交融激荡,令诸多城中村摆脱脏乱差,踏上由乱到治的良性治理之路。
以大浪“青工活力第三个8小时”为代表的基层治理项目,率先探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融合新路径,通过“链接”和“整合”各种资源,丰富青工工作和家庭生活以外的第三个八小时,帮助青工融入社会,实现梦想,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最佳案例”。
今天的龙华区更形成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龙华模式”,并在全国唱响。抓牢社区党委这个堡垒,抓牢服务群众这个根本,抓牢机制建设这条路径,抓牢资源下沉这个关键,龙华努力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上先行示范、争当标杆。
从小墟镇到都市核心区
谁曾想,20世纪80年代,龙华墟镇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而如今,眼前已经是一座功能日臻完善的魅力家园。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时,人们的生活很贫苦,有的人连温饱都成问题。”而现在的龙华,人们的生活场景往往是这样的——夜幕降临,龙华文化广场上人声鼎沸,人们或载歌载舞,或闲坐休憩。在这周边,万家灯火,深圳书城龙华城、龙华文化艺术中心、大型商场灯光璀璨,龙华区文体中心已拔地而起。
▲ 龙华现代商贸中心
1994年,龙华享有“自行车城”的美誉。以世界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厂家之一的中华自行车(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17家自行车生产企业,年产各种类型、档次的自行车500万辆,畅销欧、美、东南亚等地。2011年,湾区超级枢纽深圳北站在昔日的“自行车城”启用。依托深圳北站,如今,龙华北站新城的建设如火如荼,总部经济、国际商务、金融服务等核心功能将在此崛起,打造对接港澳、辐射湾区、面向全球的“国际会客厅”。
随特区一体化进程,交通的发展带来城市的腾飞。回忆起交通给龙华带来的变化,很多龙华人感慨良多,媒体人李立新便是其中之一。他回忆道,过去,龙华地铁未建,电车没通,交通很不方便,从观澜出行乘公交车要辗转换乘,骑个电动车来回福田近60公里,夜班回到家将近凌晨3点。如今,家门口的有轨电车、地铁站使得往返原特区内变得十分方便。坐地铁去深圳北站只是眨眨眼的功夫,乘上高铁回趟老家,真正实现了“朝发夕至”的梦想。
龙华也与香港、广州形成“半小时生活圈”,与武汉、厦门形成“4小时生活圈”。
1992年10月,龙华镇政府为梅观高速公路建设捐资1000万元,如今实行免费通行的梅观高速将打造产值超3000亿元的梅观创新产业走廊;
作为深圳首条有轨电车线路,龙华现代有轨电车重新定义了深圳现代交通……
地铁4号线、5号线、6号线已建成通车,4号线延长段即将于年底通车,龙华未来还将引入22号线、27号线和深惠城际线及其他地铁线路,形成由高铁、地铁、城际线、中小运量轨道交通线网和“九横九纵”骨干路网组成的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
日趋便利的交通让龙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这里,各项民生福祉协同并进,瞄准“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龙华区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更多人在这片热土上筑梦、逐梦、圆梦!
▲ 昔日的龙华中学
▲ 2019年龙华中学全景
时间是最伟大的作者
实践是最有力的证明
40年来
龙华人风雨同行,一路向前
40年来
龙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龙华区将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旗帜
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
中轴新城的征程上
乘风破浪、披荆斩棘
向党和人民交出优异答卷!
现深圳市龙华区区域,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初期,为宝安县观澜人民公社、龙华人民公社。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为片区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撤销“政社合一”,宝安全县设立16个区。观澜区辖福民、观澜等10个乡。龙华人民公社改为龙华区,下辖大浪、龙华等6个乡。
观澜区、龙华区(县辖区)分别改为观澜镇、龙华镇,属宝安县。
宝安县撤销,分设宝安区、龙岗区,龙华镇、观澜镇属宝安区。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龙华镇和观澜镇经历了撤镇改街道的浪潮,分别被改为“龙华街道”和“观澜街道”。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龙华和观澜也迎来了质的飞跃。
原龙华街道一分为三,分设为龙华、大浪、民治3个街道,与观澜街道共同组成大龙华片区,社会经济加快发展。观澜的人文和科技,大浪的时装和生态,龙华的工业和商贸,民治的区位和交通,每个街道的发展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
深圳市设立龙华新区,辖观澜、大浪、龙华、民治4个街道,龙华片区翻开了历史新篇。龙华新区为深圳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调整城市整体布局,以及推进特区一体化,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作出了重要贡献。
原观澜街道一分为三,分设为观湖、福城、观澜3个街道,龙华新区进入6街道时期。此次街道分设,较快地改变了观澜片区基础建设相对落后的局面,推动龙华城市面貌快速改观,也率先为深圳新一轮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探路。
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市辖行政区:深圳市龙华区,以观湖、民治、龙华、大浪、福城、观澜等6个街道的区域为龙华区行政区域。
深圳市龙华区揭牌成立,龙华开启改革发展新征程。这是中央、省、市加快特区一体化、推动深圳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内容来源:深圳龙华融媒发布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深圳发布
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本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留言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
4、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本网站联系。
- 上一篇: 事关秋季开学,官方明确了!
- 下一篇: 又双叒叕!8号台风踩着七夕的节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