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40岁了。40年,这座城市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蝶变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人的一座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经济增长迅猛,城市建设繁华,文化结构多元,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闯客”,一批又一批的寻梦者。上图:2004年,市民在邓小平画像前使用翻盖手机合影留念。 下图:2020年8月23日,深圳荔枝公园外,市民游客在邓小平画像前使用触屏手机合影留念。这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1989年,余海波大学毕业南下“闯”深圳。31年间,他以摄影记者的身份,穿梭在城市各个角落,默默地观察和记录着那些“闯客”和寻梦者的生活,用镜头记录这个城市的变迁。上图:1989年,深圳经济特区南头检查站验证大厅,武警边防官兵查验来深人员的边防证。1985年,全长84.6公里的“深圳特区管理线”通过国家验收交付使用,将特区分成特区内和特区外,俗称关内和关外。下图:2020年6月23日,车辆驶过原深圳经济特区南头检查站地址,如今关内关外畅通无阻,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二线关”正式退出历史舞台。1982年,在改革开放开山第一炮响起的蛇口,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打工妹”,开始了港台及外资在中国大陆设立工厂的历史。之后,数千万“打工妹”“打工仔”,从广东、福建、贵州、湖南、四川等省市来到深圳“闯”生活。自1989年开始,蛇口凯达电子厂、福田上步工业区、龙岗布吉南岭工业区等工业区流水线上的“打工妹”成为余海波镜头下的主角之一,她们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是这个城市的一个印记。上图:2003年,深圳火车站,返乡的旅客在地上休息。2020年深圳火车站迎来建站109年,这里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兴旺,这里曾经是无数特区移民脚踏的第一方深圳热土。下图:2019年1月22日春运第二天,深圳火车站“返乡专列”发车,暖阳映射在旅客的脸庞。如今,人们进出深圳,还可以选择飞机、高铁等便捷交通方式。蛇口打工妹、大芬村画工、老街小商贩、特检站人群……通过影像,余海波和深圳这座城市产生了最深刻紧密的连接。他的镜头更多渗透的是深圳人的奋斗与收获,见证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和深圳“闯客”寻梦的历史。他的摄影作品《中国大芬油画村》获得第4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艺术与娱乐类组照二等奖,是深圳第一位、中国第八位在世界顶尖摄影年度比赛中获奖的摄影师。上图:1995年,深圳市罗湖区多数是矮旧民居,最繁华的地带也只有少数高楼。下图:2020年6月19日,深圳市罗湖区新貌。众多高楼大厦中,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京基100大厦是不同时期的深圳地标建筑。从“打工妹”开始,31年间,余海波的镜头最关注的始终是“人”。反映深圳城市移民生活的《通途》,记录深圳文化产业奇迹的《中国大芬油画村》,表现深圳青年对现代生活大胆追求的《夜晚的呼吸》,以摄影日记的方式记录新冠肺炎疫情对城市生活影响的《庚子纪》……他的这些摄影作品记录了深圳这座城市的“闯客”不同时期的生命形态和寻梦故事。下图:2019年10月1日,深圳市深南大道上,国旗飘扬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城市是由人组成的,深圳这座城市如今所显现的独特性格,是数千万的外来移民、‘闯客’经年累月的生活所塑造的,他们在这片土地挥洒的汗水铸就了深圳的质感。”余海波说。上图:1990年,深圳一家电子厂生产线上女工们正在组装双卡录音机。下图:2020年2月14日,深圳龙岗区海能达工业园区的生产车间。如今,“无人工厂”是生产线的新常态,机器人和工人成为同事。从边陲小渔村到现代国际化大都市,从“世界工厂”到“中国硅谷”,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深圳经济特区40年发展史也是深圳一代一代“闯客”的奋斗史、寻梦史。深圳是一个梦想之城,让一代一代“闯客”梦想成真,落地生根。上图:1996年,深圳莲花山半山处的一所小学,外来农民工子女在这间棚屋教室上课。下图:2020年9月3日,深圳高级中学东校区小学部,学生们在朗诵国学经典。40年来,深圳完成了从农村教育到城市教育,再到现代化教育的历史跨越。“在深圳这座城市,只有那些努力的人才会被命运眷顾。”这是余海波闯深圳31年的深切感受,因为深圳的城市精神内核从她成为特区的那天起就已根植,并影响着一代代踏上这片土地的人。下图:2020年3月18日,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海上世界,小朋友在玩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如今填海建起林立高楼,不见海的踪影。“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通过余海波的照片,我们得以看见特区成立之初深圳人的精神面貌,以及当初“三天一层楼”“开山填海”的震撼场景。40年,深圳是经济发展的奇迹,也是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的奇迹。下图:2020年8月24日,从深圳河畔看深港边境,香港水稻农田,深圳高楼大厦。上图:1993年,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蛇口。1979年7月8日,蛇口工业区响起第一声填海建港的开山炮,这被称为改革开放的第一炮。下图:2020年7月6日,现今的深圳蛇口片区。填海造陆工程为蛇口打造了大片高端居住、商业、金融区,40年发展今非昔比。下图:2020年6月12日,位于南山区深圳高新区和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片区,连接两个区域的大沙河沿河分布100余家上市公司。上图:2005年,深圳大芬村画工群像。大芬村数万画工形成了工业信息化时代艺术产业新形态,被称为深圳的文化产业奇迹。下图:2020年6月20日晚7点半,深圳大芬村的艺术家黄凤荣通过直播平台现场作画销售,手机灯光脚架俱全,这是他疫情下的“突围”新方式,也是对大芬产业升级转型的新探索。上图:1996年,深圳市罗湖区东门步行街。“深圳墟”就是俗称的“东门老街”。老街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最早由民缝街、上大街、鸭仔街、养生街等几条街市构成,初具一个小镇的规模。深圳建特区后,老街又理所当然地成为最早的商业中心,长期引导着深圳的消费潮流。下图:2019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假期,深圳市罗湖区东门老街迎来客流高峰,摆满街面的各色传统商品吸引许多深圳人前来购物。上图:1994年,深圳东门商业步行街,穿着时尚的人们正在逛街购物。下图:2020年6月13日,深圳东门商业步行街,疫情下市民佩戴口罩出行。上图:1996年,深圳中心区一处拆迁工地现场。画面中可见建成的地王大厦,当年,深圳信兴广场大厦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地王大厦”用了3年时间建设完成,以384米的高度成为当时的“亚洲第一、世界第四”高楼。下图:2020年6月13日,深圳中心区夜景。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京基100大厦、平安金融中心等不同时期的地标见证了深圳特区40年的传奇。上图:1990年,深港边境线,过境耕种的人骑车返回深圳。下图:2018年6月16日,深圳市民经长岭过境耕作口返回深圳。上图:1996年,深圳笋岗路黄木岗立交桥开建时的场景,黄木岗立交于1998年建成投入使用,是罗湖、福田间的重要交通节点,又连接着众多公共设施,见证了深圳的腾飞。下图:2020年3月18日,深圳黄木岗立交桥,吊装设备、施工车辆等正在作业。2019年1月29日,黄木岗立交桥封闭拆除工程正式启动,黄木岗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该交通枢纽工程将于2022年建成通车,届时将实现地铁黄木岗站7号、14号、24号线的三线换乘,进一步优化黄木岗片区功能,交通运行效率将明显提升。上图:1998年,深圳冬瓜岭拆迁后兴建彩田村住宅区。下图:2020年8月16日,航拍莲花北村、彩田村一带住宅片区(左侧)。上图:2007年,深圳市罗湖区一家商场内,市民体验按摩椅。下图:2019年7月7日,深圳市罗湖区金光华广场,体验“共享按摩椅”的市民神态各异。上图:1994年,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北路片区,随处可见施工场地。
内容来源:南方+客户端、南方日报、深圳商报、广东发布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深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