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是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一周年。在这个特殊年份,又面临疫情前所未有的冲击,深圳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重大机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王伟中:今年对深圳而言十分特殊。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0岁生日。8月18日,深圳迎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
面对复杂形势,深圳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广东省委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以先行示范区标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一季度深圳GDP同比下降6.6%,二季度快速反弹、增长6.2%,上半年增长0.1%,展现出强大韧性。
在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中,我们注重“三个突出”:
第一,突出“快”,第一时间打出纾困惠企政策组合拳。在疫情暴发初期,出台实施深圳“惠企16条”,全方位帮助企业减轻税费负担、稳定现金流,合计为企业减负超过600亿元;在疫情相对缓和期,出台实施稳增长“66条措施”,推动重点行业和关键企业扩产增效;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实施“千百亿稳增长行动”,推进一批千亿级、百亿级的目标任务。
第二,突出“准”,精准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真金白银为租户减免租金,市、区政府、国有企业及驻深央企等为租户减免租金已达23.2亿元。加大失业保险减免返还力度,截至7月底,共为85.9万家用人单位减免社保费270.1亿元。加大金融支持实体企业力度,截至7月底,全市21家银行共为2.97万户中小企业累计提供贷款1895亿元。上线“深i企-精准服务企业”小程序,平台累计访问次数超330万次,收到来自3000多家企业的4000多件诉求,绝大部分已办结。
第三,突出“实”,确保各项措施直达基层、落地见效。着力破除政策执行中的“堵点”,确保各项政策直接惠及市场主体。比如,我们多次调降工商业电价,大力清理规范转供电环节收费,确保终端用户实实在在获益;支持企业扩大防疫物资出口,主动帮助企业申请防疫物资应急审批,3月至7月深圳企业累计向185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医疗物资39.9亿美元。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改革是深圳的根和魂。深圳是如何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六稳”“六保”中遇到的问题?
王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认真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与落实今年中央出台的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磅改革文件紧密结合起来,以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等为抓手,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
我们坚持把营商环境改革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抓紧抓实,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实施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清单210项,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今年1月至7月,面对疫情冲击,深圳新登记企业数量逆势而上,增加17.8万家,同比增长14.1%。
一是紧扣市场化,打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出区域性国资国企改革、公共交易平台建设等系列改革举措,着力破除市场隐形壁垒,取消对各类市场主体不合理限制。
二是紧扣法治化,打造更加规范透明的良好法治环境。我们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努力打造最安全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标杆城市。
三是紧扣国际化,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外贸外资环境。今年以来,我们积极推动与港澳规则衔接,探索建立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为实现外贸外资稳增长发挥积极作用。今年1月至7月,深圳进出口总额达1.61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8806.1亿元,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
四是紧扣便利化,打造更加智慧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坚持“有事服务、无事不扰”“服务前移、贴身周到”,个性问题个性解决、共性问题政策解决。全面提升城市服务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截至目前,累计推出近250项“秒批”事项和近200项“无感申办”事项,实现所有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网上办事平台,真正做到了“一网通办”“全城可办”。
记者:作为一座创新型城市,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深圳在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上有哪些措施和经验?
王伟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始终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深入推进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起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使深圳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
基础研究方面,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式的源头创新。我们建立了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率先设立“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出台了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办法,每年拿出不低于30%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目前深圳拥有鹏城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湾实验室等各类创新载体2261家。
技术攻关方面,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实现路径,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出科技计划管理改革22条。遵循能放尽放的原则,简化预算编制、下放经费调剂权、允许科研资金“跨境”,让科研人员从不必要的报表和审批中摆脱出来。集中火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技一策”“一企一策”,在芯片等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成果产业化方面,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我们实施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计划,推动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沿途下金蛋”。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力度,丰富技术入股、技术分红、成果转让收益分配等方式,让科研人员合理合法实现“名利双收”。
科技金融方面,大力发展天使投资等创业投资,“让创新插上资本翅膀”。深圳于2018年设立了全国首支天使投资引导基金,首期出资规模50亿元。目前已累计投资129个天使项目,撬动社会资本近70亿元。同时,设立30亿元的融资担保基金和20亿元的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对深圳中小微企业贷款融资进行再担保,积极支持企业贷款融资。
人才支撑方面,我们着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确定每年11月1日为“深圳人才日”,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湾片区建设人才公园,成立总规模达80亿元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并下大力气解决人才关心的税收、教育、住房等问题。
记者:深圳经济外向型程度比较高,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有什么思路和做法?
王伟中:结合深圳作为外贸大市、工业大市的实际,我们围绕“六稳”“六保”特别是稳外贸、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重点推进四个“协同发力”:
一是坚持“新基建+传统基建”协同发力,以有效投资扩大内需、增强后劲。我们将今年定为“重大项目攻坚年”,专门成立稳投资工作和项目审批服务两个专班,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上半年,329个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963.2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48%,比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已累计建成4.6万个5G基站,成为全球首个5G独立组网全覆盖的城市。
二是坚持“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协同发力,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方案》,推出一批生物医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5G等重点领域的产业政策。上半年,全市新登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7万户,增长38.5%。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其中由我担任全市总链长兼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梳理全市若干重点产业链,做好“链式服务”,重点协调解决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协同配套、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问题。
三是坚持“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协同发力,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们着力稳住外贸基本盘,实施外贸企业出口信保等系列支持政策,为2.5万家外贸企业实施统保,降低其出口风险。全市进出口总额迅速回升,一季度、上半年增速分别为-11.7%、-0.5%,1月至7月增速1.6%,实现转负为正。大力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境外上市融资、海外研发等,推动与国际投资、贸易等规则相衔接。上半年,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976个,实际利用外资42.8亿美元、增长5%;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看着地图做生意,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拥抱更广阔的市场。
四是坚持“先发地区+后发地区”协同发力,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自觉将先发优势转化为先行责任,通过对口帮扶推动产业梯度转移,释放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让国内循环更加顺畅。目前,深圳对口帮扶包括对口支援、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全面对口帮扶三大领域,涉及9省份有关地区。我们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18.73亿元,今年40.12亿元;累计引导社会帮扶资金投入超过760亿元,今年已募集超过20亿元。深圳为全国、广东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应有贡献。
内容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杨阳腾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深圳发布
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本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留言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
4、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本网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