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深圳应该如何加快推进“双区驱动”?如何当好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怎样实现区域整体能级的提升?带着这些问题,深圳特区报专访了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广东省创新战略研究会会长陈广汉教授。
陈广汉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
广东省创新战略研究会会长
★ 深圳应该继续坚定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依靠人才,来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只强调经济层面的发展是不够的,还要关注收入公平分配、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高质量发展谋求的是全方位的、更加包容性的发展。
★ 深圳要积极探索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具体而言,要进一步发挥深圳前海的作用,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开放模式,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要完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投资环境。要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的对接,切实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制度性障碍。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创新与沿线国家合作模式,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局。
★ 政府要根据市场规律,创新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破除要素流动体制障碍,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尤其在创新方面,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尊重人才,出台更多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为创新创业打开方便之门。同时,也要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减少因政府干预而导致的市场扭曲。科学设定政府绩效考核指标,避免与其他城市陷入恶性竞争,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
★ 深圳应该发挥区域发展的“大脑”作用,汇集周边城市的科技创新力量,加强与周边城市制造业的互动合作,进而形成新的产业互补关系。同时,强化与其他四市的人才交流,共同打造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圈。
★ 优质的教育资源、充足的人才供给、完善的科研管理和成果转化机制、严格的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发达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以及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环境,对构建良好创新生态至关重要,深圳未来要在这些方面有更多举措更大作为。
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发动机”“动力源”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自去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去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两大重大国家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纲要》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陈广汉认为应该发挥三大作用。
第一,打造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不同阶段,珠三角初期主要靠吸引外资,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业贸易起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深圳开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创新,现在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有些领域在世界范围都具有竞争力。”他说。
在陈广汉看来,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发展动能的转换。下一步,深圳应该继续坚定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依靠人才,来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只强调经济层面的发展是不够的,还要关注收入公平分配、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高质量发展谋求的是全方位的、更加包容性的发展。
第二,构建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水平开放。毗邻香港,使深圳有了良好的对外开放基础,同时,深圳的自贸区建设也为对外开放提供了平台。未来,深圳要积极探索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具体而言,要进一步发挥深圳前海的作用,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开放模式,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要完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投资环境。要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的对接,切实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制度性障碍。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创新与沿线国家合作模式,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局。
深圳前海深港基金小镇
第三,全面深化与港澳的合作,丰富“一国两制”伟大实践。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平台。香港和澳门的金融、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发达,优势明显,相关领域人才丰富。深圳和港澳可以强化人才交流,在产业上发挥各自优势,多元化拓展产业空间,延长产业链长度。
陈广汉强调,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发动机”和“动力源”,要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上,继续当好榜样。一方面,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内各个城市资源禀赋不同,优势要素各异,必须要让资本、劳动力、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自由组合,才能实现产业合理分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这就像篮球比赛,每个队员能力不同,天赋也不一样,必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才能夺取团体的最终胜利。”
另一方面,“球赛也要有规则和裁判,这里指的就是政府的作用。”政府要根据市场规律,创新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破除要素流动体制障碍,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尤其在创新方面,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尊重人才,出台更多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为创新创业打开方便之门。同时,也要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减少因政府干预而导致的市场扭曲。科学设定政府绩效考核指标,避免与其他城市陷入恶性竞争,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
深圳在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和使命
陈广汉认为,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在广东实施“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战略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和使命。
第一,以深圳都市圈建设为依托,促进珠三角西岸和粤东城市群发展。推进深圳都市圈建设,一方面可以把深圳进一步做大做强。在国家一线城市中,深圳的面积是最小的,在我国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下,这是制约深圳发展的一个因素。深圳都市圈建设有助于深圳突破行政区划和发展空间的限制。另一方面,深圳都市圈建设能够带动珠三角东岸城市,特别是环珠三角城市例如河源、汕尾的发展,这对于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提出的“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深圳应该发挥区域发展的‘大脑’作用,汇集周边城市的科技创新力量,加强与周边城市制造业的互动合作,进而形成新的产业互补关系。同时,强化与其他四市的人才交流,共同打造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圈。”
陈广汉提醒,发展深圳都市圈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以深圳为核心建设高效、快捷和环保的基础设施,节约城市空间,促进区域人员流动和往来,激活要素的吸纳和扩散效应,形式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其次,要加强体制机制的一体化建设。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和营商环境需要对接和一体化。深圳在这几个方面应该走在其他城市前面,要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再次,要促进产业的协调发展。发挥深圳在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构建起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圳与东莞之间的产业分工合作密切,产业向惠州的转移也在加快,与河源、汕尾都有产业合作园区,要进一步创新产业合作模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产业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最后,要建立一个跨区域的协调机构,负责各城市之间的协调沟通,汇聚政府、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的力量,发挥众智,促进城市间基础设施、体制机制、产业布局的对接和一体化。
建设中的深汕特别合作区。
第二,以深中通道和规划中的深圳与珠海通道为契机,加快珠三角东西两岸均衡发展,促进广东沿海经济带建设。陈广汉认为,深中通道将珠江口东西两岸真正连接起来,建成后,深圳、中山两地来往将由目前的将近两个小时缩短到一个小时以内,有利于深圳的创新能力和中山等珠三角西岸城市制造能力对接,同时将加速深圳金融资本和西岸城市产业资本融合。深珠通道则有助于进一步缓解珠江东西两岸长期缺少重大通道的瓶颈制约,增强深圳对珠三角西岸的辐射能力。更长远地说,将增强珠三角核心区要素不断向沿海经济带辐射的能力,对落实“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两大通道一旦建成,不仅会为粤港澳大湾区带来重大机遇,也能够盘活整个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资源,甚至对大西南、北部湾经济区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激发更大区域范围的发展能量。
第三,以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建设为依托,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随着港澳与珠三角城市之间科技合作不断推进,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作为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将发挥各自优势,吸引国际高端创新要素,推动科技、实体经济和金融的深度融合发展。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产品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为支点,携手打造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圳应该成为引领区域协同创新的一面旗帜
陈广汉提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圳科技创新实力雄厚,又处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机遇期,应该成为引领区域协同创新的一面“旗帜”。下一步,深圳除了要继续吸引外部的创新要素外,还应该创造内生的创新动力,进一步提高创新实力。
首先,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提升内生科技创新能力。第一,国家可以赋予深圳在办大学方面更多自主权,在办学模式、人才管理和科研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加快制度探索。第二,深化与香港高校合作。香港有多所高校在深圳设立研究院、校区和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深港在高校和科研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在大湾区建设中深化合作的前景更加广阔。第三,抓住国家综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政府要增加对大科学装置、一流实验室的投入,完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深圳也要积极和国外展开科研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提高科研创新水平。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永久校区。
其次,要改革科研体制,促进科研成果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第一,要创新人才体制,调整人才结构。在科研机构中,适当引入经营管理人才,比如,科创公司高管,他们既有组织管理经验,又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有助于科研成果产品化、产业化。也可以引入“科技经纪人”,他们是科研工作者和市场的纽带和桥梁,具备一定的技术、法务和市场营销能力,专门负责成果转化。让多元化人才,尤其是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进到科研机构中,既可以让科研工作者安心于研究,也有利于开掘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第二,要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减少政府在科研成果中的利益分成,增加科研人员、科研团队、院校的利益占比,激发科研创新的积极性。第三,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保护好知识产权,加快成果转化立法。
最后,推动产业集群向科技创新集群发展,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深港科技集群”发展已在国际上具有一席之地。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发达产业配套能力,将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和风险资本的进入,汇聚创新要素,推动科技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科技创新集群,引领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
陈广汉强调,优质的教育资源、充足的人才供给、完善的科研管理和成果转化机制、严格的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发达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以及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环境,对构建良好创新生态至关重要,深圳未来要在这些方面有更多举措更大作为。
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圳论、深圳发布
作者:赵鑫 周国和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深圳发布
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本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留言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
4、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本网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