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这份文件研究的事项涉及三纵两横的5条城市高速轨道:
“三纵”——
18号线(从南沙向中山、珠海延伸)、22号线(从南沙经广州南站至白云机场,并向东莞、深圳延伸)和17号线(从科学城经番禺往顺德方向)。
“两横”——
28号线(从黄埔至白鹅潭,并向佛山中心区延伸)和37号线(从知识城至广州东站)。
最新招标文件显示,这5条城市高速轨道将同时向广州周边的邻近城市延伸,成为广州都市圈范围的重要轨道交通线路。换句话说,这5条城市高速轨道都将实现“公交化运营”。
有望衔接深圳的广州地铁22号线,目前已经在建,定位是时速160公里的“地下高铁”,实现从广州市中心城区20分钟到达广州南沙区。
早在去年6月,《东莞市滨海湾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草案》就已显示,广州地铁22号线未来或南延至庆盛站、蕉门、南沙客运港,跨海而过连接东莞,经东莞滨海湾站(TOD)继续东延至深圳沙井站,与深圳地铁18号线对接,可达高铁光明城站。
可以看到,广深“牵手”将以南沙为中间节点。22号线一头连接广州中心城区,另一头联通东莞,延伸到深圳。
广州南沙。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 摄
“22号线解决的更多是南沙的发展问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认为,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中心区域的连通,已经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了。
背靠广州,连接深圳,这对于广州南沙区来说,无疑是个大利好。
那么,为什么是南沙?
广州南沙港。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 摄
一直以来,外界都把南沙称为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然而南沙与周边城市却缺乏公交化的连通通道。看来,22号线直通深圳后,南沙就能兑现湾区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了。
说到跨城线路,很多广东人会首先想起广佛地铁。所以,广州在这方面并不是没有经验。
南方日报记者 符超军 摄
作为国内首条城际地铁,广佛地铁10年前就开通了。这条日均客流达54万人次的线路,可谓是一条“黄金”走廊,如今广佛通勤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是,“广深地铁”与广佛地铁并不一样。首先,广州和深圳是中国两个一线城市。其次,它们并不接壤,中心城区相距100公里。
仍值得期待的是,既然是以南沙为节点,那么“到深圳上班,在南沙安家”便指日可待。
再者,广州地铁22号线使用的列车,业内称为“准复兴号”。它长这样,看看视频,是不是高大上不少?
@南方日报 微博上有一网友的跟贴评论很火,他说:“是不是上车后,我一觉醒来就到深圳了?”
其实并不会,这中间还得途经东莞。而且,建高速地铁连接两座城市的前提是有必要建。有必要的意思是,可能每一站都有很多人上下车,想“一觉醒来就到深圳”其实很难。那么,两个一线城市强强联手,自然有它的必要性。
南方日报记者 董天健 摄
这几年,谈广东发展,都绕不开粤港澳大湾区的话题。
在大湾区时代,城市之间的连接不是城与城的连接,而是功能区之间的连接。22号线把南沙科学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和深圳市光明区科学城串联起,这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是走向一致的,有利于推动实现人才流通和产业协作互补。
此外,国铁系统、城铁系统、地铁系统是以往连接城市之间的三种主要铁路系统,而大湾区正在打破三个系统的边界。广州地铁22号线通过南沙连接深圳,这种公交化运营城际线路的方式正体现了大湾区城市间开放共享的发展思维。
正如马向明所说,这样的连接让粤港澳大湾区内部、都市圈高速轨道与城际铁路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珠三角城市发展正在走向一体化。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全景。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从时速200公里的广深和谐号铁路,到时速350公里的广深高铁,再到未来可能采取磁悬浮技术的广深第二高铁……广深两座城市的时空距离正在最大限度地拉近,两地市民的工作生活往来越来越便捷。
然而从现状来看,广深之间的交通仍有不少短板。目前,两个城市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广深高速公路、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广深港高铁和广深铁路。
经济发展了,车流也大大增加了,高速公路承受的交通压力可想而知,尤其是节假日的拥堵。今年国庆中秋双节的全民豪“堵”,更是让大家谈“堵”色变,从深圳开车到广州需要8个小时,这事发生在2020年(当然只是国庆)。
至于两条铁路,它们的运能早就接近饱和,或难以满足广深之间灵活的客流需求。
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刘力勤 摄
难怪网友会期待,广州22号线联通深圳,将解决两地公交化交通连接的空白,改变了传统班次化运输方式和候车室候车模式,有效提升了城际间铁路运输的运能,进一步缩短广深莞的时空距离。
一条地铁线连通两个超级城市,这样的设想,其实在长三角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苏州轨道交通S1线“东联上海,西接苏州”,全长41.25公里,共计28个站点,全部都是地下站。S1线预计2023年竣工,将成为苏州、昆山、上海三地重要的交通联络通道。
苏州GDP排名全国第六,在长三角仅次于上海。这两个城市建设跨城地铁,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必要基础设施。背后的逻辑,跟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一体化发展是一样的。
广州研究地铁“牵手深圳”是创新之举,但绝非天马行空,国内不少城市已在致力破除城市间的隐形壁垒——大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必须经此重要一环。
南方日报记者 符超军 摄
不过要注意,广州地铁发布的仅是一份客流预测专题研究招标文件,并非规划文件。招标的内容是“粤港澳大湾区线网优化客流预测”,也跟线路规划无关。
那么,从客流预测专题研究招标文件到建成需要多久呢?这个有长有短,不好说,但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文件中也提到了18号线南延至珠海项目,根据珠海市交通运输局此前发布的公告,计划2022年开工。参照这个进度,如果落实速度够快,22号线东延项目也有可能将经历类似的周期后开工。
南方日报记者 符超军 摄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由广深牵头带动都市圈发展,是必然趋势,也将带来更大、更优成效。而轨道交通则是大湾区的重大民生工程,通过交通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扩大经济辐射半径,“轨道上的大湾区”将实现不同城市间的产业联动。
城轨交通的发展将重新定义湾区人民的生活,美好的未来值得期待。
内容来源:南方+、深圳特区报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深圳发布
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本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留言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
4、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本网站联系。
- 上一篇: “深海一号”暨“蛟龙号”、“天鲲号”亮相深圳!它们究竟有何奥秘?
- 下一篇: 40年,他和她的深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