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深圳资讯正文

关于创新,世界顶尖人才有何思考?一起来听他们的分享



编者按


这一天,人才,站在了舞台的最中央。11月1日,深圳迎来了第四个“人才日”,在深圳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4位世界顶尖科技巨匠和3位来自科技、创意、技能领域的深圳人才发表主题演讲。读特记者现场聆听演讲,并对这7位全球顶级创新人才进行了采访,还请他们写下了对更加美好未来的祝福和期待。


沈向洋:驾驭科技 造福人类



【创新人才简介】


沈向洋(Harry Shum),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专家。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研究工作。2006年入选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院士,2007年入选计算机协会(ACM)院士,2011年获第十届全美亚裔年度杰出工程师奖,201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18年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11月1日,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以《人工智能与数字生产力——人才 发展 创新》作主题演讲,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发展从研究方向、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等方面提出见解。

人工智能、数字生产力创造新机遇,那么当前中国的人工智能处于什么水平?沈向洋说,过去十年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在计算机视觉算法和系统、智能交互式对话等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并出现了许多原创性人工智能技术。针对一些社会人士对人工智能的担忧,沈向洋表示,任何科技都有两面,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武器,“我们要做的是培养下一代了不起的人工智能科研人才,驾驭科技,造福人类。”

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如何做得更好?沈向洋围绕人工智能发展的科研方向、人才培养以及创新机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说,目前的感知智能已经日趋成熟,表现在计算机视觉、语音等方面的发展,但距离真正的智能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认知智能方面是目前的短板,也是下一步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下一步我们应该注重的是自然语言处理,‘懂语言者得天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充分享受了人口红利,沈向洋认为,中国的大学生人数每年都在逐步增长,未来发展要走出一条培养中国研究型人才的道路,实现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科学家红利的转变。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向研究型人才发展,他提出,应培养读论文、做实验、写论文、作报告等四项基本个人技能,以及与同事沟通协作、带领一个团队等两项基本团队能力。

知识来自数据,智慧来自代码。沈向洋表示,过去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开源是两大重要因素。未来中国的开源应该怎么做?他认为,开源首先是文化的问题,中国的工程师、科学家要实现从抄代码到贡献代码、引领代码项目的转变,目前包括鹏城实验室等机构在开源上已作出榜样,同时在工具上更好地贡献开源,在平台建设上与国际平台接轨。

沈向洋在演讲中同时宣布了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的成立,希望借助深圳的优势,在深圳打造更多数字经济产业,推动大湾区的数字经济发展走到一个新的高度。



薛其坤:培养最杰出人才,造就最强大发展动力



【创新人才简介】


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2005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带领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2014年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16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2017年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9年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2020年获菲列兹·伦敦奖。


“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在做一个精彩的科普报告,你没听懂的那一部分,就是量子科学。”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面对主持人“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跟我们讲讲量子科学到底是什么”的提问,薛其坤机智的回答,引得全场笑声和掌声一片。

如果不是2019年“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获得当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中唯一的一等奖,并被杨振宁先生评价为“诺贝尔奖”级的科学发现,普通公众可能还不知道薛其坤有多厉害。

“勤奋、乐观、团结”,是薛其坤的人生写照。当年考研时,不仅两次失利,而且有了众所周知的两个39分,第一年高等数学39分,第二年普通物理39分。

这位因为两个39分“出名”的院士,从事科学研究,却是拼命三郎。说到薛其坤,无法不提及他的“7-11”生活:早晨7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离开。这个起源于留学日本的科研方式,工作强度不是一般的高,而薛其坤却坚持了20余年,让他从“7-11”博士变成了“7-11”院士。

作为一名杰出科学家,薛其坤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认为,决定时代走向的重大科学发现、重大技术发明都是由少数杰出人才创造的,深圳能否建成先行示范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能否培养出这样的杰出人才,而要培养出这样的杰出人才,就必须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

“一流大学培养的杰出人才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体现着学校对国家、对社会甚至对人类的贡献,也是区分顶尖大学、一流大学和其他大学的基本标志。”薛其坤希望能够面向2035年的深圳甚至是22世纪的深圳,来思考如何重构和改革大学治理体系和跨学科顶尖人才培养体系。

在薛其坤的构想中,21世纪的大学人才培养载体应该包括科学探索多学科的X中心、未来技术交叉学科的F中心、学校通识教育的LAR中心和学生创新创业的A-Z中心四大模块,“畅想未来,当先行示范区建成时,深圳一定会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在这里,我们能培养出世界上最有创新力、竞争力的杰出人才,也会打造若干个世界一流实验室,成为科学发现和重大基础发明的摇篮。终有一天,我们能够用这些实验室和大学创造的 ‘深圳技术 ’ 来定义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社会发展方式”。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薛其坤最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寄语深圳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最杰出的人才,造就世界上最强大的发展动力。



大卫•帕特森:汇聚世界资源促进技术创新



【创新人才简介】


大卫•帕特森(David Patterson),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2017年图灵奖得主,RISC-V(第五代精简指令集)基金会创始人。长期从事计算机指令体系研究,精简指令集体系发明人。曾获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约翰·冯·诺依曼勋章、ACM杰出服务奖等。2019年在深创建帕特森RISC-V国际开源实验室,致力于在RISC-V开源指令集CPU研究领域开展研究,推动建设以深圳为根节点的RISC-V全球创新网络。



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身处异国的大卫•帕特森通过虚拟影像做了演讲分享,听众强烈感受到他对RISC-V(第五代精简指令集)、对深圳、对国际合作的热忱。

大卫•帕特森说,RISC-V是一种全球现象,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司和大学,有超过2000名工程师参与到RISC-V各项相关的工作中来。他非常重视深圳在其中的作用,“深圳是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让我想起硅谷,聚集了来自各个地方的许多年轻人和才华横溢的人们,共同创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社区。深圳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大卫•帕特森认为,深圳是推广RISC-V的理想场所,有很多深圳本地开发人员可以参与这些开源项目,让RISC-V生态变得更好,深圳大量的消费电子产品也需要使用到像RISC-V这样的处理器,同时深圳市政府和完备的工业体系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2019年,依托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大卫•帕特森参与打造了RISC-V国际开源实验室,实验室瞄准世界CPU产业战略发展新方向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需求,聚焦于RISC-V开源指令集CPU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建设以深圳为根节点的RISC-V全球创新网络。“实验室的名称缩写RIOS在西班牙语中意为河流,象征着收集许多土地的资源,形成改变地貌的强大力量。我们希望RIOS所做的事情可以汇聚世界资源,并且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改变技术路线图。”大卫•帕特森说。

未来5-10年,大卫•帕特森认为普及是主要目标,希望RISC-V可以从边缘物联网设备一直普及到云端大型计算机、超级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手机,无处不在。“我还有一个目标,计算机行业是完全全球化的,希望可以通过开源的方式将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我们将在硬件领域和软件领域找到可以合作的方向,帮助世界各地所有人来使用。”大卫•帕特森说,所有的开发皆为开源,世界上每个人都享有使用的权利,都可以参与设计开发。我们希望为开源硬件设计带来创新的机会并降低成本,这将对每个人都有帮助。

他认为国际合作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真诚呼吁:“这是开放硬件、开源软件和硬件的全新概念,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构建,我们可以合作做到这一点,希望开源硬件和软件能促进国际合作。”



赵卉洲: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创新人才简介】


赵卉洲,艺之卉时尚集团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2014年作为APEC服装核心主创设计师,为各国参会重要女性嘉宾设计服装。2015年成为首位登上米兰国际时装周的中国女装设计师,并连续5次受邀参加米兰国际时装周。2018年获中国服饰最高奖“金顶奖”。


“我是设计师赵卉洲,我在深圳,下次米兰再见。”极简的语句,道出赵卉洲对设计的匠心,也点出她设计梦开始和起飞的地方:深圳和米兰。不断融合东西方元素并创新,不仅让她的设计走向世界,也让她更坚信中国文化的魅力。

“深圳是设计之都,深圳的设计师真的很幸福。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创意创新,不断地更新,需要年轻、时尚、带有创新思维的土壤,所以深圳是独一无二的。”赵卉洲拥有一个国际团队,她认为年轻是深圳吸引全球人才的重要优势,也珍惜年轻的深圳带给她的更多可能,希望用深圳的年轻和创新与欧洲文化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熏陶完美融合。

赵卉洲所做的“非遗再设计”,传承、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赋予它新的再设计过程,她还提取各种刺绣的纹样、研究少数民族纹样的寓意,并将其中精华重新呈现。“创新不是基于零的创新,更多是迭代式创新,我们希望在过去历史‘根’的基础上,符合当下语境,赋予它新的生命。”赵卉洲说。

这些富有中国元素的设计不断走向世界。2015年第一次邂逅米兰时装周,她选择展示东方的含蓄之美,当天400人的座位迎来600多位观众。回眸的那一瞬间,赵卉洲眼含泪水,她说:“我们终于能站在这个舞台上,我们终于能发出中国的声音,我们终于能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当下。”2018和2019年,赵卉洲的设计多次登上米兰的舞台。

“当彝族歌曲在秀场里呈现出来的那一刻,导演拉着我的手说太激动了,太让人震撼了。我也很激动,那个时候,我的眼泪真的在眼眶里。”赵卉洲说,这些原生态也可以活在当下,彝族的刺绣、小小的鸡冠帽、中国的云肩等等,都可以跟未来感的科技、时尚完全碰撞。

一路走来,从最早含蓄内敛地表达中国文化,到一次次大胆地表达自己、表达中国文化、表达中国文化背后的中国情感,最后到中国灯笼的点亮之美,赵卉洲的设计表达愈发自信。“2015年,我小心翼翼站在米兰的时尚舞台。2019年,我非常喜悦地抬起头向大家致意,中国设计师也是在这样的状况下逐步成长起来的。”赵卉洲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设计师,有责任、有使命成就中国品牌的国际化。



王建涛:深圳是安全温暖的“大白”



【创新人才简介】


王建涛,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发电机主任工程师,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鹏城工匠,十大深圳好青年,清华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领军工程在读博士研究生。1996年中专毕业后来到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工作,开始负责核燃料装卸系统的电气维修,已经在一线工作24年。2006年开始检修核电发电机,一直坚持发明和改进检修工具。在核电发电机检修领域锐意创新,至今已申请国家专利100多项,填补了多项国内、国际空白。


“只要有想法、沉得住气,来深圳的每个人都有成才成就的机会。”11月1日,王建涛站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的舞台中央,分享自己工作室的二三事时,多次被现场的掌声打断,舞台之下有院士、有海归。

在深圳大亚湾,王建涛有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科研平台——深圳市王建涛核电设备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攻克多项国内外技术难关,培养出多名技能方面的人才。

“在深圳,要成才一起成才。”用王建涛的话说,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2019年春节,来深圳过年的王建涛妈妈在工作室转了一圈后感概道:“想不到,1996年送你来深圳,在你内衣里缝了700块钱,想着你中专毕业,在深圳那么大地方,有口饭吃就好,别饿着了,现在政府咋给了你一个大师工作室呢?”

王建涛非常喜欢身边的小伙伴称呼他“大白“,因为这是安全、幸福的象征。“我们做核电检修,就是要保障核电安全,给大家幸福。”他说,自己来深圳24年,深圳带给他的感受也是安全和幸福,并直言“自己生活在信任感、幸福感十足的深圳,实在是太好了”。

“在深圳,我这样的‘大白’们,就有机会啥歪脑子也不动,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儿。从另一个角度,深圳也是一个‘大白’,甭管你是骡子是马,技术牛在深圳就一定有大平台。”王建涛说,这些年自己和全国各地的技能人才交流,他们都非常羡慕深圳的人才政策,“深圳对咱们技能人才真是太好了”。

“在深圳山外山、人外人的环境里,个人实在是太渺小了,实在不敢妄称自己是人才。”王建涛谦虚地说道。而这位不敢妄称是人才的“大白”,在2019年考取了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所攻读的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用他自己的话解释是“希望在工程技术的某个领域,在人类目前达到的前沿再往前走一步”。

“深圳就是一个大麦田,天好水好土地好,小麦粒儿都能长成胖乎乎的‘大白’。”谈到对深圳感想,他浓缩成这样一句话:最好的时代、最棒的城市、最大的努力、最绚的人生。

现场,如潮的掌声,再次响起来。



陈宁:深圳是海归人才创业最好的选择



【创新人才简介】


陈宁,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中国第一款商用矢量处理器芯片设计者。曾任美国飞思卡尔半导体高级架构师、4G-LTE 国际标准首席代表,7个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拥有近30项已授权国际专利,20多篇国际著作和论文。


“今天,有机会站在这里,说明我当初的选择没有错。”站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的舞台上,陈宁感慨万千,他是一名海归,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他一直坚信,科技是有温度的,AI是有温度的。他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探索、不断进取,让更多的技术,更多的黑科技,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光”,让这些“光”亮成一片,温暖这个社会。

“在深圳这片土地上,奇迹每天都在发生。”过去60年,人工智能经历了三次浪潮,AlphaGo、Big dog、Neralink将AI再一次推上风口浪尖。但2014年,陈宁并没有想好用AI的算法和芯片去做什么,“但我确信人工智能就是未来,我想要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我们的社会带啦一些好的改变”。

那时候,陈宁带着团队在国内走了一圈,去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城市,最终选择了深圳。到现在,陈宁一直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深圳是中国最适合海归创业的城市,没有之一,未来,我相信依然如此。”

2014年8月,陈宁和小伙伴在深圳龙岗注册了云天励飞,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AI技术打击儿童拐卖。2017年除夕夜前夜,龙岗一个3岁的孩子走失了,怀疑被人拐卖。云天励飞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排查比对,迅速锁定嫌疑人身份,并研判出嫌疑人的行动轨迹。最终确定,该嫌疑人正携带被拐的孩子,在搭乘火车前往湖北途中……从接到报警到成功解救被拐小孩,总历程不过15个小时。

6年来,云天励飞用AI技术协助警方找回400多名走失儿童和老人。目前,这套系统已在大湾区、成都、青岛、上海、北京等国内外100多个城市和地区被广泛应用。

陈宁认为,云天励飞AI技术落地的成功离不开深圳,而深圳也是最有希望在未来10年内率先实现自进化智能化的城市。

展望未来,陈宁说:“深圳最具创新的基因,敢为天下先。此外,深圳不仅有良好的信息化基础,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优势产业,而且有‘双区驱动’的政策优势和‘法制化’的成功经验。深圳的机制改革和技术创新已经进入无人区,需要以大智慧探索发展与安全的平衡问题,更要以大无畏的精神,创出一条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高文:鹏城云脑开源生态助力深圳集聚人才



【创新人才简介】


高文,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计算机智能算法与系统研究,在高效视频编解码算法与标准化、图像检索技术、视频分析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手语识别技术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2009年当选为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2010年被授予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



“人类走到今天,靠的是合作与共享;人类的明天,还需要继续合作与共享。”11月1日,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高文在“鹏城云脑开源生态”主题演讲中表示,鹏城云脑基础设施将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开源开放的鹏城云脑生态也将助力深圳集聚人才。

“人类怎样走到今天?”高文在演讲开篇就抛出问题,随后他回顾了人类从猿人到智人的漫长历史,认为人类的进化从语言开始,语言交流带来了认知能力提升,而人类的文化则从文字开始,文字将事件、经验记录下来,后人通过文字获取信息数据。文字是开放共享的基元与载体,是人类往前进一大步的关键工具,文字的积累与快速传播进而形成知识、文化、文明。

“今天人类文明的传承,还可以依靠人以外的工具来帮助推动社会进步,这个工具就是人工智能。”高文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类文明传承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可以通过开放、共享使得人工智能走向更高级阶段。

那人类又如何走向未来?“社会要想继续进步,必须进行合作与共享。”高文表示,改革开放也是在激发社会合作共享,深圳过去40年里开放合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深圳要想走好未来40年,共享应该是主题词。共享是今后发展的关键核心。”

当前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有四大短板,包括基础研究、核心元器件、人工智能开源平台、高端人才。“深圳能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补短板做点什么?”高文以鹏城实验室设计的鹏城云脑开源开放平台为例,传统高性能计算机并不最适合用于人工智能算力的需求,急需超高计算密度、超大规模算力和超快训练速度的智能算力平台,而鹏城云脑从特点上来说就是专门为深度神经网络训练设计的架构。

高文表示,鹏城云脑是一个立足深圳、服务全国、进行人工智能训练的基础设施平台。“有了合作和共享,人类才能走得更远。”高文表示,鹏城云脑将在共享上为科技发展提供支持,助力深圳、中国、世界未来更美好。


内容来源:读特
作者: 林捷兴、杨丽萍、宁若鸿、吴亚男、闻坤、耿超逸、蔡达菁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发布厅推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深圳发布

 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本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留言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
4、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本网站联系。

本文链接:https://www.szxxw.com/xinxi/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