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条热线,外地人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有了寻求帮助的途径
➤深圳“志愿者之城”建设经历了从提供社会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的转变
➤面对社会治理中的“堵点”“痛点”,需要志愿者从“神经末梢”到“毛细血管”贡献更大能量
“来了就是深圳人”后面还有一句话:“来了就做志愿者。”
从1989年至今,深圳志愿者队伍从不到20人的“小鲜肉”发展到近200万人的大块头,位居全国前列。随处可见的红马甲们,正为这座创新、移民的城市烙下志愿者之城的鲜明印记,为志愿服务发展带来启示。
深圳南山区桃源街道龙光社区,70岁的志愿者李秀英为进出社区人员测量体温(2月24日摄) 孙飞摄/本刊
从19人到186万人
1989年,一条由19名爱心人士轮流接听的“为您服务”热线电话,成为“志愿者之城”的萌芽,让年轻的来深弄潮儿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有了寻求帮助的途径。
“电话白天是深圳团市委权益部的办公电话,晚上就是我们的服务热线。”当时参与电话热线服务工作、在深圳市电子技术学校任教的巫景钦回忆说,不少外资企业员工在遇到困难需要维权时,无处申诉;另一方面,人生地不熟的他们在深圳生活常遇到棘手之事。由深圳团市委权益部牵头,巫景钦与其他18位青年组成了第一批志愿者队伍。
深圳市义工联合会注册成为国内第一个法人志愿者组织,派遣第一批国际志愿者,设立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随后,一系列创新举措在深圳不断推出,一些志愿者还就外来务工青年权益保障、住房制度改革等进行调研,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
浓厚的志愿者文化,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丰富的志愿服务内容,让深圳赢得“志愿者之城”称号。截至目前,深圳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86万,全年志愿服务总时长达1400万小时。志愿服务覆盖范围、参与领域由U站、道路、交通枢纽向窗口单位、政务大厅、基层社区延伸,形成了志愿服务的“深圳特色”。
在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龙光社区,70岁的“爱心李大姐”李秀英从1月31日开始,在社区出入口为居民测量体温、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协助社区组织发展春节防疫志愿者小队。
1998年就开始参与志愿服务的李秀英,如今已是服务时长最高等级的“五星级义工”。她还动员家里女儿、女婿、“00后”外孙女同上阵,“祖孙兵”共同加入到抗疫志愿工作中。“我身体还行,作为一名老志愿者要做有意义的事。”李秀英说。
从版本1.0到3.0
2011年,在深圳举行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带动大量社会力量加入志愿者队伍,同年,深圳系统性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城”,致力把深圳打造成一座乐于奉献的城市。到如今,随着模式的不断纵深发展,志愿服务的内涵不断丰富。
——以社会化、项目化、活动型为特点的“1.0版本”,重点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突出弱势群体关爱、对口帮扶及国际化城市建设等工作。
2015年前,区别于行政动员,深圳通过社会化动员方式来组织志愿服务。这一时期注重以开展活动的形式参与社会服务,主要集中在社区、老人院、福利院等场所。同时,随着志愿者队伍日渐庞大,单纯的活动型、碎片化、临时性的志愿服务已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开辟常态化、岗位化的志愿服务。
——“志愿者之城”“2.0版本”,完善U站服务体系、志愿服务制度及信息化平台建设,志愿服务逐渐向制度化、岗位化、信息化层面延伸。
从2015年开始,深圳逐步确立“立法+制度”的“1+13”管理模式,1即《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立法,13即招募、培训、岗位服务、日常行为规范等13项制度。
深圳大运会时期成立并保留下来的志愿服务U站,是城市志愿服务的载体。从最初的城市志愿服务U站开始,逐渐“裂变”出医疗健康、政务服务、文明旅游、生态环保等U站,365天“不打烊”,创造了大批常态化志愿服务岗位。
深圳还推出了“志愿深圳”信息平台,产生了多功能电子义工证。目前,“志愿深圳”信息平台日均浏览量超过16万次。
——以制度化、专业化为引领,从2017年开始深圳积极发挥志愿服务在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志愿者之城”“3.0版本”,在水污染治理、公共安全、垃圾分类等领域探索并取得突破。
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三班倒值守在治水U站,沿河巡查是否有违规排污,采集水样监测水质为政府提供预警信息……这就是志愿者河长石兰涛的一天。在深圳,这样的志愿者河长有702名,在他们引领下,参与治水工作的“河小二”志愿者超过10万名。
深圳团市委书记方琳说,深圳“志愿者之城”建设经历了从提供社会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的转变:例如水污染治理,深圳志愿者们从最初的宣传呼吁,转向纵深参与河流水污染防治的全过程,最终形成了水污染治理社会参与的新模式——除了志愿者河长、U站,还创立了志愿者河长论坛、成立志愿者河长学院、发起志愿者河长联盟、建立志愿者河长基金等。
2月8日,志愿者操作无人机在深圳市宝龙工业园内进行防疫消杀作业 摄影/本刊
从“神经末梢”到“毛细血管”
面对社会治理中的“堵点”“痛点”,需要志愿者从“神经末梢”到“毛细血管”贡献更大能量。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推动“志愿者之城”持续升级发展,要运用现代公益理念,发展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运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方式来参与社会治理。
按照“推动社会参与、实施专业参与、实现全过程参与、形成复制推广模式”理念,深圳在公共安全等领域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如将食品药品安全志愿者打造成食品安全督导员、餐饮巡查员。
食品安全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面对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仅依靠政府执法部门,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2018年5月1日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食品安全监督条例》,明确赋予志愿者社会监督职责,鼓励和支持志愿者开展宣传、违法举报和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建议。
深圳市食品药品志愿服务总队负责人吴涌涛表示,深圳现在食品药品经营主体接近40万,但监管人员只有3000至4000人。目前食品药品志愿者队伍人员是公务员的两倍,且呈上升趋势,未来将与监管人员紧密配合,及时反馈情况。
深圳志愿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这还不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深圳志愿服务的发展已经不局限于开展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志愿者之城’3.0建设最终解决的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广泛传播和普及。”方琳说。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深圳发布
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本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留言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
4、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本网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