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深圳资讯正文

权威访谈|光明区区长刘胜:争做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第一艘“冲锋舟”

小鹏 深圳资讯 2020-11-14 07:19:34 7356 0 冲锋舟刘胜科技

漫步茅洲河碧道,清风吹拂,流水潺潺,禽鸟掠岸,优美的生态环境令人赏心悦目。光明区委副书记、区长刘胜在此接受了记者专访。

点击查看专访视频

↓↓


“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有幸在现场参会,亲耳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倍感荣幸、深感自豪。”刘胜表示,总书记指出,“要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这为光明科学城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令光明广大干部群众欢欣鼓舞。总书记提到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批复意见,指的就是光明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也是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落实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最紧要的任务、担当作为的发力点就是要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推动大湾区创新引擎换代、发展动力换挡,争做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第一艘“冲锋舟”。

▲刘胜

谈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设


记者:光明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请您介绍一下光明科学城建设的重大进展情况。


刘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平台,承担的是国家战略、肩负的是国家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高度重视。光明科学城落地以来,我们一直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狠抓光明科学城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去年市委书记王伟中也专门开会明确“符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方向的高端创新资源原则上应落户光明科学城”,目前中科院的资源、省级实验室等高端资源纷纷落户,接下来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以钉钉子的精神在集中度、显示度方面一抓到底。


2018年9月光明区挂牌成立时,市委市政府给光明的定位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两年多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咬定青山不松劲,狠抓落实不歇脚,按照“一主两副”进行布局。“一主”是大科学装置集群,“两副”是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光明科学城建设实现从概念规划到全面实施的跨越,发展定位从市级战略跃升为国家战略。这段时间,我们重点推进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抓顶层规划布局。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空间规划纲要已经正式印发,光明科学城规划政策的“四梁八柱”基本成型。


二是抓重大创新载体建设落地。滚动推进“9+9+2+2”共22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落地建设,先进表征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已于8月18日开工,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大装置土建工程主体年内将全面封顶,深圳湾实验室过渡场地正式投入使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深圳)完成选址,中大深圳校区今年迎来首批学子,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即将投入使用。


▲光明大科学装置区效果图。


三是推进“科学+城市”深度融合。科学城核心区全域景观提升方面,我们从4月1日开始大干100天,努力让“目力所及”范围内,环境品质不低于原特区内,超常规推进60个项目顺利完工,包括建设公园34个、道路景观提升30公里、立面刷新69万平方米、绿化提升25万平方米、土地整备和拆除各类建筑60万平方米,区域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光明中心区建设方面,法定图则草案完成公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已形成整合方案,“三横两纵”主干道路全面动工,主干路网将于明年建成,深圳科技馆(新馆)已经动工,2平方公里科学公园年内动工建设。相信再过一两年时间,不一样出彩的光明科学城将初具雏形,深圳北部中心的轮廓将更加清晰。


谈“民生幸福标杆”建设


记者:光明区作为年轻的行政区,这两年在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光明还将有哪些新动作?


刘胜:“民生幸福标杆”是党中央国务院给深圳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光明区挂牌成立时,市委书记王伟中要求光明:“要突出聚焦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着力补齐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辖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随着光明不断发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集聚光明,在光明工作、生活。我们将全力推动民生保障工作从“补齐欠账、全面覆盖”向“超前布局、提升品质”转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加快打造“民生七优”样板区,让群众归属感更强、自豪感更高、幸福感更浓。


教育方面:我们提出建设一批配得上科学城、满足人才期待的优质学校,推动教育供给由量到质的提升,去年以来相继引进深圳实验、市教科院等市级名校到光明办学;我们与中山大学、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合作共建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中科院深圳理工附属实验学校,还与华中师大、华南师大等师范院校合作,开办了一批优质学校。2018年至2020年这3年,我们新增中小学学位29910个。其中,2018年至2019年两年的新增中小学学位数量超过了过去十年增量的总和。未来5年,我们将以更加强劲的举措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将新改扩建32所公办中小学(不包括高中)、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5.9万个;还将投入超过310亿元,新增64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超过2.3万个。


医疗方面:未来全市最好的西医医院和中医院都在光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总规模4000张床位,是华南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高水平医院,目前一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二期土地整备已经完成,即将开工建设;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建设床位规模3000张,今年底将全面封顶,未来将是市中医院的“大本营”。


城中村治理方面:建区之初,我们就提出“城中村面貌三年要大变样”的目标,两年来通过治理、围合、物业管理“三部曲”,城中村面貌已经根本改观。截至目前,纳入整治范围的110个城中村全部完成市里复核验收,其中95个获评优秀(剩余15个待评定),去年拿回市级奖补15.9亿元,占全市三分之一,城中村综合治理考核排名全市第一;今年获得奖补资金9.7亿元,占全市30%。我们还积极探索城中村治理长效机制建设,从今年4月开始,以社区小区疫情防控临时围合封闭式管理为契机,投入9469万元,在全市率先在所有城中村开展物防技防固化围合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全面完成围合工作,划分围合式小区100个、围合楼房24784栋,共847万平方米,围合区域管理人口102.32万。目前全区100个围合式小区已全部实现物业公司进驻,其中42个已开展包括安保巡逻、岗亭管理、常态化疫情防控、秩序维护等实质物业管理,43个已办理停车许可,16个已开展物业管理收费。


交通方面:过去几年,我们扎实推进“八横八纵”交通路网体系建设,全力打好交通大会战,打通断头路34条。地铁6号线已经开通运营。瞄准主干路网与原特区内的差距,分三批对79条道路开展道路“白改黑”提升,已完成全区24条道路“白改黑”及慢行系统提升,完成华发路等117条道路的景观提升。道路景观提升不拘泥于道路红线内,对全区村道、“两不管”等道路全面纳管,将可视范围内可利用空间统一打造,营造安全、畅达、舒适的交通出行环境。未来5年,我们将依托高铁、地铁积极打造互融共享的湾区交通枢纽,构建湾区1小时商务圈。


住房方面:光明已经成为全市最大的人才房建设区。过去三年,光明区保障性住房累计供地39.5公顷,占全市供应总量(92.1公顷,不含深汕合作区)的42.89%。出台《人才住房配租管理办法》,三年共筹集2万套房源。未来5年,光明的公共住房供应将达到4万套以上。


文化方面:过去几年,我们成功举办首届光明小镇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ITF国际元老网球巡回赛等赛事。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已经建成开放,成为深圳北部片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建筑智能化水平最高的文化艺术综合体。未来5年,我们将全力建设深圳科技馆、深圳国际青少年足球交流中心、深圳书城光明城等一批高品质公共文化设施。

谈生态文明建设


记者:如今,茅洲河水清岸绿,光明小镇也成为了光明的闪亮名片,光明科学城规划的空间布局中,其中就包括绿环萦绕,这一方面,我们要怎么体现光明的特色?


刘胜: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深刻总结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取得的宝贵经验时指出,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光明始终坚持蓝绿本底,突出山水优势,让“生态绿”和“科学蓝”交相辉映,共同构成光明的两大基本底色。今年,光明区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一是打造生态美丽河湖。2018年以来,我们投资108亿元开展水污染治理。全区291个高危排口已销号276个,完成879个正本清源小区改造,完成114个城中村排水管网接驳改造,整治暗渠暗涵19.2公里,建设管网1310公里(含小区管网),消除148个小微黑臭水体,茅洲河箱涵水量下降65.6%。目前,全区15条干支流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V类或以上标准,实现小微全灭、黑臭全除,水质达到近20年来最好水平,做到了河流水环境“长制久清”和“水、产、城”融合发展。


二是公园之区加快建成。过去两年建成公园91个,今年继续新建、续建公园47个,目前公园总数达到260个,人均绿地面积由2007年的8平方米提升到如今的30.85平方米(全市人均14.9平方米),基本实现“500米有社区公园、2公里进市政公园、5公里到达森林公园”。


三是碧道绿道建设加快推进。我们充分利用光明山水资源优势,以光明小镇、光明湖、茅洲河干流及14条支流为核心,全面推进区域内碧道、绿道建设,大顶岭绿道全长约6.1公里,网红三桥已经建成投入使用;茅洲河碧道光明段全长6.8公里,目前已基本完工。光明湖环湖碧道明年将开工建设,我们将争取尽快在全区形成100公里左右的“碧道环”。



内容来源:读特、深圳卫视
记者:王奋强 赵霞 聂双双 钟鹏超 余斌 何嘉琪 杨诚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发布厅推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深圳发布

 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本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留言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
4、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本网站联系。

本文链接:https://www.szxxw.com/xinxi/6713.html